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国之礼·民之愿,9年追踪呼吁终见证

——《一个城市的呼吁牵动整个中国 9年,现代快报连续追踪“国家公祭日”》采写体会

郑春平 崔洪曙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10-31

2014年2月25日,国家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无疑是当天最重要的新闻,也是有着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而此事对媒体,尤其是对现代快报而言,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我们连续9年的呼吁和呐喊,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用了1个头版和3个新闻版面,浓墨重彩地进行报道。

在头版标题处理上,我们经过一番斟酌,用了“纪念”和“祭念”这两个同音词,音相同,意不同,准确地表达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同主题。“以国家的名义”这一大标题,无论是语感还是语意,都特别凝重,更是点出了此举的背后意义——国家行动。

正文两个版,是本组报道的重点,那些默默推动纪念日诞生的人们,理应从幕后走向台前。而这一版面的采写和编排,也必须是能够贯穿这9年,表现这一节点的历史性意义。

因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一点一点推动、并终于得以确立的。早在9年前,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赵龙就呼吁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现代快报积极响应,并且多年来一直为之奔波呐喊。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则再度提交议案,呼吁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9年来,现代快报从没停止过关注,并通过总计数十篇、几十个版面的报道,对此进行追踪和推动。

从2005年3月11日开始,快报连续9年跟踪报道呼吁设立“国家公祭日”。当时头版头条的大标题“12.13,定为国家‘公祭日’”,与这次国家的决定几乎完全一样;2012年3月全国两会,快报再次呼吁以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国家公祭,相应的三份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在当年12月份得到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回复;特别是今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通过前后,快报从2月26日至3月11日,用醒目的版位推出10多个版多篇重头报道。包括《一个城市的呼吁牵动整个中国,9年,现代快报连续追踪“国家公祭日”》;评论《南京大屠杀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痛史》;《从“遇难同胞”到“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几经斟酌》;《北京沈阳南京三地抗战纪念馆对话,代表委员建议国家公祭以南京为主场》等。

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曾专门发出一期阅评,评价现代快报的这一报道,认为,在推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使纪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从地方行为升级为国家行为中,现代快报体现了敏锐的新闻意识、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报道有策划、有份量,促成事件的发展,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形成合力,展示了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的影响。

在这件事终于有了圆满结果后,我们找出快报9年来关于此事的一篇篇报道,在版面上串成一根时间之轴,并且再次采访两位当年提交提案和议案的人,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欣慰。我们特别找出了2005年3月11日的快报头版,头条大标题“12.13,定为国家‘公祭日’”,与这次国家的决策几乎完全一样。

这样的回顾,我们自豪,但不愿自我吹捧。因为,这是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现代快报)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