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前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队伍中,首次出现了“农民工代表”这样新的分子,虽然仅有3名却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增加至31名,这一大进步和亮点成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2.6亿农民工的代言人怎样履职——透视农民工代表履职(中)》一文在所有报道农民工的新闻稿件中是很成功的一篇。说它成功,是因为此文章通过大量翔实的采访素材忠实地记录了20多个农民工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履行情况,把他们所关注和反映的问题全面而广泛地展示给读者,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履行表现……做忠实的记录与展示,这比任何华美文字和新颖写作手法更为重要,对最基层人大代表的报道,比其它程序性和公文性报道更加吸人眼球。
纵观全文,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文章立意深刻。作者开宗明意,直接点明了“31名农民工走进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一大亮点。社会各界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向‘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又迈进了一步。”全文深刻地揭示了身处最基层的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一个缩影和最好的诠释。本文正是从最基层写起却折射出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大课题。
二是全文紧紧围绕农民工代表的“履职”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来深化主题。农民工代表关注的焦点从劳动维权、薪资收入、居住、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到提升职业素质、公益慈善、职工社会保障等更广、更深领域。这样的内容角度选择恰到好处,没有把农民工代表写成“劳模”,更没有其它方面的赘述,而是通过简短的文字高度概括各个农民工代表的具体履职情况。这样的报道内容与行文安排更加贴近并符合人大新闻宣传的方向要求,切合人大新闻宣传的重点。
三是事实与道理结合,针对性特别强。除了展示农民工代表的履职情况,还通过他们的履职表现回应了一些社会质疑,比如社会对农民工代表的履职能力的质疑。文章通过小标题直截了当地回答:农民工代表带来“草根”群体最真切的声音,不加修饰;他们始终表现出最“草根”、最纯真的情怀,所反映的“小事”实质上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不必一直纠缠于农民工代表的履职能力问题,榜样力量和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四是此文信息含量充沛。作者在文中展示了20多个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概括但不空虚,处处都是信息点;简练却不干瘪,时时言之有物。只用了3000多字,既报道了20多个农民工所思所想以及会议上提的意见和建议,又消除了那种把农民工当代表看做是“花瓶”以及担心素质不高能力欠佳的疑虑。文风朴实,用事实说话,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文章的遣词造句平实却不乏味,没有堆砌华丽而空洞的词语,这是另一种新闻语言的“生动”。
成果源于深入的挖掘。作者在报送材料介绍采编过程中提到,在3月12日之前,已采访到了朱雪芹、周振波、易凤娇等25个农民工人大代表,而这些代表有分散在十几所城市,采访调查工作量非常之大。这些丰富而精炼的报道,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功力,更浸渗着其付出的辛勤汗水。正所谓天道酬勤:人大新闻这所富矿只要真正深入的挖掘,必然会收到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副巡视员、第23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