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

——《立法:与民意互动》采写体会

陈 东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0-3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立法”这一选题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刚刚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天府之国,制定《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意义何在?

    我探寻着答案,投入到崭新的选题中。

    用脑“挖掘热点”

    如果有人问:去年四川最受关注的立法热点是什么?一定会有人回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这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省委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着力点放在从“法制层面解决群众最关注、发展最急需的重要问题”,开门立法。

    然而,在加快发展、加快重建的大背景下,三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究竟如何?

    带着疑问,我前往绵阳、德阳等地一探究竟。

    在罗江县鄢家镇,综合治理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的氛围。在安县花荄镇前进村,遭受地震强袭的村民们把重建家园和建设农村新风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收入超过了震前。全省民意调查表明,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满意度超过96%

    立法为民,群众拥护。省人大从常委会到办公厅都高度重视,决定公开征求意见,让“立法的过程成为广聚民智、普法教育的过程”。此举受到群众欢迎,有网友评价“这是创新型立法的一大进步”。而从我们的角度看来,一次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正是挖掘新闻的切入点,报社十分重视,精心策划。

    用情“贴近群众”

    以情动人,贵在真情。

    带着真情,我采访了参与立法的群众。我发现,尽管参与者很多,有人却有顾虑,担心人大开门立法是“走过场”,“说了白说”。

    到底是不是“白说”?我走访立法者了解到,征求意见会收集到的770条建议,省人大常委会都逐一梳理吸纳。不少群众发现,第一次“说了不白说”,第二次提出了更多建议。

    随地吐痰,看起来只是小行为,却引发了大民意。有人提出处“最高2000元”的重罚。网上调查,七成网友反对。顺应民意,罚款额度修改为“50元以上200元以下”。

    我又将视角放宽:人大公开草案全文、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立法调研……一次又一次倾听群众的声音,“直接与市民、村民‘对话’”,让更多的参与者看到自己的建议出现在草案中,“深刻地感受到立法进程”。

    在省人大赴全省各地的调研中,出现了发人深省的一幕。

    一位环卫工人清扫着落叶,行人却扔下烟头说:“我不扔东西,你们还没有工作呢!”

    小行为折射大文明,于是,我真实地记录下立法者与环卫工人一段令人动情的对话,不仅体现立法以人为本的宗旨,也引导群众提高文明意识。

    用心“写出精品”

    “顶!”群众支持立法,仅仅两天,网上相关帖子点击率就超过10万次。网友的热烈反应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凭借现代网络平台,立法的宣传效应应该无限放大;意料之外,是因为网友的参与程度和速度都令人惊喜。

    为什么这么热?这是全国首部将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规制空间拓展至乡村的地方性法规,综合治理谁来主管?城乡标准是否统一?餐厨垃圾如何回收?都是热点。

    为什么这么快?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立法与民意全方位“互动”,效果明显。

    这一年,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形势需要,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提高立法工作质量的意见,完善立法程序,突出地方特色。立法热点,群众关注,我也用心追踪:查阅热贴、整理建议、参加座谈、统计数据……采访了上百人,写稿超过十篇,《立法:与民意互动》是其中一篇。当我全心地投入进去,我也感觉离群众越来越近。

    今天,当你拨响“96198”热线投诉影响城乡环境的行为,会立即得到回应。《条例》出台一年,一个政府、部门、公民共同参与的机制已日渐形成。立法的意义何在?我想,我早已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天府之国不仅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幸福美丽”的家园。

    (作者单位:人民权力报)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2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 向航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