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从社区报上发现的全国人大好新闻

——《闵行预算听证延伸至镇级》采写体会

陆一波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第21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我采写的关于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创新预算监督的报道《闵行预算听证延伸至镇级》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可以说,这是从社区报上发现的一篇全国人大好新闻。为什么这么说?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

    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党政部的一名时政记者,我平时联系的并不是人大条线,而是地区条线,其中就包括闵行区。2009年底的一天,我在闵行区寄送的社区报上,翻阅到了一则关于“召开预算听证会”的公告。仔细阅读后发现,闵行区人大即将举行预算听证会,对政府下一年度预算方案进行监督。在平时联系闵行区的过程中,我已经了解到闵行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公共预算改革,并明确“以人大为主导”,通过预算听证会形式,加强和创新预算监督。于是,我马上主动与闵行区人大联系,要求参加当天的预算听证会并进行采访报道。当年,我就采写了报道《政府亮出花钱计划让纳税人心知肚明(肩题)闵行听证去年市民仅一位今年报名二百多(主题)听证项目由2个扩至5个,涉及资金1.9亿元(副题)》及分析性报道《完善预算监督,管好政府“钱袋子”》。

    此后,我便一直关注闵行区公共预算改革的最新动态,先后采写了报道《闵行预算听证结果政府部门积极回应(肩题)5000万元项目因受质疑被“砍掉”(主题)》、《闵行预算执行接受第三方评价(主题)结果6月底公布,将决定次年预算安排(副题)》及《闵行全区28个部门启动“后评价”机制(主题)优化政府预算配置(副题)》等报道。

    2010年底,我同样是在闵行社区报的《听证会公告》上获悉了召开预算听证会的消息,并主动联系采访。我抓住了2010年闵行公共预算改革的最新试举——预算监督向镇级层面延伸,这一开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先河的做法,并结合听证会现场采写消息,及时反映了闵行公共预算改革、人大预算监督的创新和实效。

    此次获奖,对于作为党报时政记者的我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看似我的这篇获奖报道是从社区报公告中发现的线索,带有偶然性,其实不然。作为党报时政记者,不仅要熟悉自己联系的领域和条线,更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熟悉其他领域和条线。只有在熟悉的基础之上,对于不同领域和条线推出的改革创新举措才会有敏感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对政府部分财政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人大的一项法定职权。而闵行区探索的预算听证,正是开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先河的做法。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时政记者,还要熟悉各种政策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稿”。正因为有这些准备和积累,我才会连续多年跟踪报道闵行区预算监督改革的创新做法,并最终使我的报道获得了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二、要主动深入一线,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社区报上发现的新闻线索,最终评上了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这就充分印证了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全国新闻战线都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作为党报记者更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采访人大新闻也不例外,要避免人大新闻作品“高高在上”和“空对空”,就必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从第一次参加闵行区人大预算听证会报道开始,我就主动和闵行区人大联系采访,每次必到现场。

    对于人大会议这样的新闻报道,我不满足于“泡会”,还力求创新内容表达和表现形式,通过运用简洁明了的群众性语言及生动活泼的现场描写,将重要的时政类报道题材写得轻松、可读。

    对于我的报道,同样连续3年参与预算听证会的复旦大学公共预算与绩效评价中心主任苟燕楠这样评价:“文章见证了闵行公共预算改革、人大预算监督的发展轨迹。坚持跟踪报道闵行的这一改革试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报道。”这既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而我也将以这次获奖为新起点,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力争采写出更多人大好新闻。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