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采写更须认真、严谨

——《阚珂:“网民当选人大代表”说法不准确》采写体会

李焱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已经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两会人大组的采访报道工作了。五年,恰是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五年里,我有幸见证了全国人大会议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同时,个人对我国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对全国两会特别是人大会议的采访报道经验也在不断提高。

    五年间,我曾与数百位全国人大代表面对面地交流,在北京十几个代表驻地留下了奔波的足迹,也成就了百余篇图文稿件和近20场视频访谈作品。作为一名网络媒体记者,这个过程既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幸福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特性所决定,它没有版面限制,记者往往可以比较充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给网友读者;而艰辛的是,也正由于没有版面限制的原因,网络媒体记者往往需要高产,以致工作强度很大,在两会期间更是几乎达到满负荷的状态。

    在这百余篇浸透汗水的稿件中,有一篇给我自己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就是2010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采写的《阚珂:“网民当选人大代表”说法不准确》一文。

    这篇稿件的采访对象不是人大代表,而是全国人大新闻局的负责同志。很明显,文章不是聚焦于大会的相关议程,而是对全国人大会议有关工作情况的报道。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重要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恰恰是两会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网第一次把演播间搭进了人民大会堂,这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我本人也多次在这个演播间里对代表、委员进行视频访谈。《阚珂:“网民当选人大代表”说法不准确》一文便是在中国经济网人民大会谈演播间门口采访完成的。

    那是一次全体大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阚珂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二楼,查看各网站演播间的工作情况。当时我正在演播间门口等候访谈嘉宾,正巧看到阚局长走到了我们演播间的门前,便赶紧迎上去,和几位记者一同与阚局长就几个热点话题作了交流。期间,阚局长谈了很多有关人大会议报道方面的情况。采访结束后,我根据记录,选取了几个与网络媒体关系密切的角度,写了一篇稿子。

    采访中,阚局长就人民大会堂设立网络访谈间、网络问政等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对于前一年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所谓“网民当选人大代表”一事也作了澄清。

    2009年,一些地方媒体曾报道过一则“网民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的消息,经过网络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关注。一些对人大制度不是很熟悉的人误以为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增加了“网民”这一“界别”。对于这种报道方式在社会上引起的误解,阚局长给出了权威的解释。

    的确,“网民”并不是一个特定身份,也并不是只有报道中提到的那几位代表才上网。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大代表都非常重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了解社情民意、与选民交流。在近年来非常火爆的微博上,大量通过了实名认证的人大代表相当活跃。那他们算不算“网民”呢?他们当选人大代表能不能叫“网民当选人大代表”呢?

    通过这件事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特别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工作者,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特别是像人大会议这种重大题材的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规范,不能为了吸引读者和网友的眼球便采用偏离事实的说法、制作哗众取宠的标题,否则很可能会给读者和网友造成误解,让错误信息快速而广泛地蔓延。这既偏离了新闻行业真实性的原则要求,也损害了广大受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正当权益。

    为了保证内容准确无误,这篇稿件在写作完毕后,专门请中国经济网驻两会新闻中心的记者转交给了阚珂局长亲自审阅,确认没有问题后予以刊发。稿件刊发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至少三十余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连续五年的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全国人大会议中网络的元素越来越丰富,网络媒体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各次发布会上记者提问时,“我是××报(台)和××网的记者”几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标签。我曾经统计过最近五年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的提问情况:在2007年和2008年,网络媒体还没有发出声音;2009年,12位提问记者中有3人身份包含网站,占1/4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一半;而到了2011年,60%的提问记者都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身份在境内记者中更是“无一例外”。这样的现象,既是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成为传递社情民意最重要手段之一的现实所决定的,也是新闻主管部门、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作用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网)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