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入心”才能“入耳”——浅析“两会”主题报道写作模式创新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采写体会

陈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每年3月的“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焦点。201135日早上,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第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热议话题。中国之声次日的《新闻纵横》(07000900)还想关注总理的政府报告,如何才能做出新意?在距离新闻发生已经过去了近20个小时,如何做出和其他媒体不一样的角度?做出差异化?这是《新闻纵横》编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洋洋洒洒几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许多媒体通常的做法是:将报告内容按照热点话题分门别类,然后邀请相关专家逐一解读。但作者从一开始就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惯性思维:“总理怎么说,专家怎么解读”,而是逆向思维,选择自下而上的思路:你为什么关心政府报告?你最关心报告哪些内容……顺着这个思路,作者进一步思考:假设你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肯定最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就业会出台怎样的新措施,因为这些措施将实实在在影响你的求职道路。假设你是一个想买房子的人,你肯定最关心总理关于房价会有怎样的阐述,这些内容有什么新意,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你对未来房价的预期……

    政府报告看起来很大,其实百姓关注很具体,政府报告看起来很长,其实百姓关注很细。有了这样一个最初的想法,整篇稿件的结构,就变成了“百姓有着怎样的需求,总理就回答民众这些需求”,也就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普通民众有哪些利益诉求?他们关心什么内容?总理报告就从回应百姓呼声的角度着眼跟进,针对性强,凸显人文关怀。

    在确定了新闻的切入点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展现政府工作报告。30多页的报告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内容,说那些?不说那些?这么大的篇幅,如何在有限的时段展现最大的亮点?在和值班主任商讨后,作者从众多内容中,精心选择了百姓最为关心的四个领域:GDP增速、收入差距扩大、房价高企、就业难题……围绕这四个方面,作者以小标题的方式,打出隔断,分类呈现:“焦点一: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较快发展?焦点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如何扭转?焦点三:居者有其屋,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焦点四:就业难题,路在何方?”通过解析这四大焦点问题,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展现出来。除了横向结构上的精心布局,在纵向结构上,在每一个小单元“焦点一二三四”中,作品按照三个层次推进演绎:“民众有着怎样的心愿——总理如何作答——专家如何解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节奏感强,符合广播收听习惯。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品再次回到人民大会堂总理作报告的现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作者用温家宝总理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收尾,高度概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最终目标,及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通过一项项周密部署,一个个扎实举措,传递出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信心与决心。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主题报道如何做出新意,做出可听性,吸引受众?这篇稿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生活,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想他们之所想,才能拉近新闻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只有说百姓日常生活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被百姓所关注,收听率才能得到提高。切口越小越好,说的问题越具体越好,越有针对性越好。

    这篇作品就是从群众的角度入手,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物价有点偏高,蔬菜、粮油价格太贵,稳定了最好。让房价调点儿回去,一会儿一涨,谁也受不了”、“我在2010年最大的期望是收入能够提高,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能像咱们北京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快”……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真实的期待,作者抓住了群众最真实的想法,最关心的话题,写出来的作品才会被听众所接受,产生共鸣。

    实践再次证明:主流媒体只有充分重视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吸引他们广泛参与新闻传播,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