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品点评

灾难中的“力量”

——《汶川地震 感受人大力量》点评

陈晓波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中国的历史上,2008512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天。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人大任重道远,新闻媒体的目光也始终追随着人大。在众多作品中,《汶川地震 感受人大力量》以真实生动的报道打动了读者,赢得本届人大新闻奖评委的普遍好评。

    独具匠心:“力量”彰显双重寓意

    这是一篇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的特别报道,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多,关键是要有一个鲜明突出的主题。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以人大的力量为主题,思路清晰,寓意深刻。一方面,以“力量”展现人大经受住严峻考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大力促进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带领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的真实场景;另一方面,以“力量”寓意中华民族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含义。主题如同一棵大树的主干,各个部分则围绕主题向四周的空间延伸,整篇报道有血有肉,枝繁叶茂。这样一篇报道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事实烘托主题,让读者从了解“枝叶”中一步步看清“大树”,深刻感受到人大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也由此加深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了解,更易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定格瞬间:“力量”源于无数细节

    真实源于深入,“力量”源于细节。在这篇报道中,作者依据深入灾区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从时间、空间、事件等新闻的各个要素上描写和展示人大的“力量”。

    时间上,逐步推进。“震后半小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已火速赶往重灾区;省人大常委会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次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甘道明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要求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当天”,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全省各级人大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空间上,反复延伸。“日夜奔走于绵竹、什邡、旌阳、中江、罗江等区市县”,“多次深入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四个重灾县市、31个重灾乡镇、46个灾民集中安置点、10多家受灾企业及部分重灾村、社、组农户”,“来回奔波于成都、都江堰、绵阳之间”,“深入阿坝、甘孜州各县”又“前往绵竹、什邡、眉山、都江堰等地”……

    事件上,不断深化。指导协调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系列建议,受到省指挥部高度重视( T  i9 m7 u, ^- y7 Z  c”;察看灾情,研究对策,“脚踝受伤,仍坚持工作,造成永久性损伤”;“因心脏病正在医院输液,毅然带上药直奔德阳,”;“克服山体塌方、道路堵塞、泥石流等困难和危险,赶往灾区”……( T  i9 m7 u, ^- y7 Z  c

    作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出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读来真实可信,令人感动。

   记录历史:“力量”来自全景展现

    为准确地表述主题,恰当地选择新闻场景,如实地回放新闻事实,完整地展现重要事件,以记者的视角见证历史,以历史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把握重大事件,是这篇报道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主要原因。

    全篇报道从“奔赴一线凝聚抗震的力量”、“点燃希望 守护心灵的家园”、“争分夺秒 加快重建和发展”、“众志成城 共建美好的未来”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全面完整地再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行权推动四川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整个过程。

    在特殊的历史时刻,这样一个个历史场景意义非同一般:在天崩地裂之时,我们的国家稳如泰山,社会生活安稳有序,全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山河撼动之际,我们的主心骨仍在,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房屋可以震垮,战胜灾难的信心不能垮;山河可以改变,重建家园的决心不会变。这也正是作者立意谋篇的意义之所在。

    作为一篇成功的佳作,这篇报道不但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吸引了评委的眼球,反响良好,得到一致推荐。

    (作者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第二十届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