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距离震中仅92公里的成都感到了强烈的震撼:高楼剧烈摇晃,人们飞奔下楼,通讯瞬间中断……当时,四川省人大机关办公楼在摇晃中吱嘎作响,我正在五楼。
然而,仅仅半小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就奔赴灾区,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道明、韩忠信、郭永祥、杨志文、张东升、王宇坤和秘书长袁本朴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协助和配合抗震救灾。
危急时刻,人大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强地挺起了人民的“主心骨”。
在最短的时间内,省人大常委会慰问组分赴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重灾区,冒着余震为灾区群众送去急需的药物和食品,我随同前往雅安和彭州。在雅安,慰问组一到就抓紧时间与当地座谈,了解受灾情况和迫切需要。为了争分夺秒将物资送往受灾最重的汉源等地,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袁本朴顾不上自己颈椎有伤,带头搬运物资,至今伤未痊愈。在彭州,运送物资的车辆路上爆胎,慰问组成员从高速路上步行到几里外的出口请来救兵。当慰问组把紧缺物资和连夜赶做出还冒着热气的馒头送到受灾群众手里时,一位刚从龙门山死里逃生的七旬老人热泪盈眶。
作为一个记者,我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是跟随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奔赴灾区,见证新闻发生的每一刻,还应该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真实感人和鼓舞人心的瞬间。
这一年来,一方面,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奔赴各个灾区,夜以继日地指导、协调和配合各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另一方面,省人大常委会积极依法履职,为全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我也多次深入北川、汶川、彭州、什邡、都江堰等灾区,全程见证和真实记录下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年初计划,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依法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推动四川加快重建、加快发展的生动历程。在北川,我们了解到,省人大常委会及时批准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羌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在都江堰聚源镇,我们看到灾难中失去孩子的父母抱着新生婴儿脸上重新绽开了笑容,那是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带来的阳光;在灾区,因为省人大常委会对价格、食品安全、防震减灾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让老百姓感到自己有了守护神;灾区一天天变化,离不开省人大常委会听取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一路保驾护航……
放在平时,国家机关运转的这种画面也许普普通通,但在这惊天动地的特殊时刻,我们的权力机关岿然不动,积极履职行权,会传递给人们怎样的讯息?其中的深厚含义不言而喻。在这种时刻,我们不能只简单地说一句“新闻发生了,我们在现场”。用新闻的触觉、历史的眼光定格每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瞬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事先进行了精心策划,要全景展现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大力推进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重建美好新家园带来的巨大变化。我重返灾区,越是深入采访,越是真切地感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地震,给全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和严峻考验。而就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人大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用行动践行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人大的力量”。这既是一幅省人大践行承诺、依法履职的生动“画面”,又是一股鼓舞灾区群众共渡难关、重建家园的巨大“力量”。也可以说,就是这样一股“力量”,让我无法停下手中的笔。我用最快速度发回报道,杂志社领导高度重视,编辑审稿后,迅速予以刊发。
面对灾难,人大书写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