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场特大地震突如其来。
“全省工作经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省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甘道明用两个“前所未有”定义这“极不平凡的一年”。
然而,就是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人大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促进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人大的力量”。
奔赴一线 凝聚抗震的力量
震后半小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已火速赶往重灾区,担任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次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甘道明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要求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有序开展抗震救灾。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全省各级人大迅速行动起来,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灾情发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甘道明立即赶赴青川、绵竹等重灾区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受命于危急之时,甘道明担任省指挥部德阳工作组组长,日夜奔走于绵竹、什邡、旌阳、中江、罗江等区市县,辗转2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个村、社区,10多个集中安置点和10多家企业、学校之间,指导和协调德阳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工作组先后提出建立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机构、项目进度安排,受灾农村居民安置房补助等一系列建议,受到省指挥部高度重视。
受奇葆书记指派,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韩忠信担任省指挥部绵阳工作组组长,先后带领工作组多次深入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四个重灾县市、31个重灾乡镇、46个灾民集中安置点、10多家受灾企业及部分重灾村、社、组农户察看灾情,研究对策。在灾区,韩忠信脚踝受伤,仍坚持工作,一直得不到充分的治疗,造成永久性损伤。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郭永祥担任省指挥部水利监控组组长、省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和唐家山堰塞湖指挥部副指挥长,震后仅一小时,就赶赴都江堰紫坪埔大坝应急除险。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他来回奔波于成都、都江堰、绵阳之间,协调指导全省的震损水库处理、堰塞湖抢险、供水安全保障、震损堤防应急抢险等工作,向省委和全省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按照省委的安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志文领导省委藏区基层工作组。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他深入阿坝、甘孜州各县看望慰问干部职工,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和藏区基层工作;又顾不上休息,前往绵竹、什邡、眉山、都江堰等地,看望慰问干部职工,指导企业灾后重建。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东升担任省指挥部阿坝工作组副组长,带领工作组克服山体塌方、道路堵塞、泥石流等困难和危险,赶往汶川、理县等灾区,深入集中安置点、高考板房考点、学校等地方,了解受灾群众情况,调研、指导和督促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接到任务,因心脏病正在医院输液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宇坤毅然带上药直奔德阳,担任工作组副组长。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他又担任省恢复重建委员会第一督导组组长,带队深入德阳、阿坝重灾区,全面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及时向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在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都深入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情况下,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袁本朴一方面坚守工作岗位,保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正常工作运转,一方面组织和带队前往广元、德阳、雅安等重灾区看望慰问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大干部职工,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捐钱捐物。
短短的时间内,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踊跃为灾区捐款188万元,全体党员积极缴纳“特殊党费”23.4万元。省人大常委会向13个重灾县市人大机关划拨专项经费12.5万元,派出6个抗震救灾慰问小组深入彭州、绵竹、什邡等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人大干部职工,送去救灾物资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点燃希望 守护心灵的家园
北川,是隐藏在大山中的一座宝藏:“大禹故里”、“云朵上的民族”、红军来过的地方、两万年前人类的痕迹……这一抹抹瑰丽的色彩还来不及向更多的世人展示,就已经被从天而来的地震掩埋。
2008年5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审议批准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有关部门“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及时组织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应当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
条例为抢救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恢复重建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及时的法律支持。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刚刚9天。
紧接着,常委会又组织编印了《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对涉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认真研究、及时答复,为有关部门和灾区干部群众提供法律指导和咨询服务。
为了抚慰灾难给每个家庭造成的巨大伤痛,在地震发生后第74天,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通过了《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对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作出适用《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之外的特别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及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免费提供生育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做好心理安抚工作。至今,全省已有5000多对父母接受了心理疏导、生育咨询、终止避孕等技术服务,有500多名妇女成功再孕。
这一实事求是之举、顺应民心之策,受到灾区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网、凤凰卫视,以及CNN、法新社、路透社、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等上百家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受到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美联社援引一位家长的话指出,“在悲伤逐渐平复之后,决定将给父母以希望”。
争分夺秒 加快重建和发展
这个夏天,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也正是这个夏天,新的希望就在废墟上萌芽生长。
加快重建,加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人大争分夺秒:
2008年7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依法作出震后的第一个决议。决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意省政府调整财政预算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号召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8月,常委会对价格法和《四川省价格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价格监管,重点从粮油、肉禽蛋等食品,水电气、教育、医药、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和领域,直到重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救灾物资、恢复重建急需的钢材和水泥等商品,确保市场物价稳定和灾区社会稳定,保障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
9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情况的报告》,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做到筹集合法有序、管理安全有效、分配公平公正、使用合规合理,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救灾款物的最大效益,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交一份“明白账”。
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又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审查批准省政府根据发行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情况依法调整年度财政预算,债券将重点用于民生工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的建设与配套。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作用,为省委决策提供参考,支持和督促政府进一步搞好恢复重建工作,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甘道明副主任为组长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课题组和以张东升副主任为组长的“关于我省灾后重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情况”课题组。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针对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治、救灾物资保障、灾区社会稳定、灾后恢复重建、灾区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强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法制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工作》等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受到有关方面重视。
众志成城 共建美好的未来
灾情发生后,省人大常委会立即组织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投身抗震救灾。
灾区广大人大代表全力抗灾,有的舍小家保大家,有的不顾危险救援群众,有的日夜奋战在重灾现场。灾情发生几分钟,都江堰市人大代表、聚源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张斌就组织人员抢救学生,从废墟中救出50余人。省人大代表、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江利迅速组织救灾抢险队奔赴绵竹,配合专业救援组织抢救幸存者71人,挖掘出遇难者遗体241具。省人大代表、成都市西区医院董事长郝士权指挥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伤员272人。公路中断,崇州市人大代表、鸡冠乡乡长晏云鹤组织人员徒步赶到大木、竹根等边远村搜救灾民1000多名。
不仅如此,各级人大代表还积极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省人大代表、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仍捐资1000万元。成都市人大代表杨毫以置信集团名义向灾区捐资1500万元,分别在都江堰、彭州、绵阳三地建3所小学。全国人大代表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四川宏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沧龙尽管自身企业遭受重大损失,仍捐款500万元。朗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代表捐赠2130万元,还捐赠1000万元设立慈善基金。成都迈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花欣代表积极捐款捐物共16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捐助和募捐钱款达1.52亿元。
为了集中智慧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创造天府之国美好未来,省人大常委会又要求人大代表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代表们积极响应。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光建议,国家应建立“有重大灾害发生时,救治伤病员实现分梯度输送”的制度,大大缓解伤病员的痛苦,使其尽早得到救治。
针对灾区学校重建,省人大代表樊映川建议一改大教室的设计方向,设计和修建较小教室,“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以优化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教师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率。”
省人大代表苏蓉建议,把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加强全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自然灾害基本知识教育,把自然灾害基本知识列入中小学教材中,建立自然灾害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省人大代表谢元鲁则建议,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应重新解析天府之国和休闲之都的优越条件,迅速恢复四川旅游业的生机;积极开展震后营销,彰显成都在大地震中出现的新城市旅游形象,开展爱心四川旅游活动,以优惠价格吸引国内外游客。
人大代表们共提出88件相关建议,形成了加强全省通信应急机制建设、大型灌区灾后重建等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灾后一年,重新崛起的天府之国正生机勃发、日新月异,但人大的脚步并没有放慢。按照计划,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对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灾难带来的考验还在继续,而“人大力量”正书写着人民不会忘记的历史。
(本文刊发于2009年第5期《民主法制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