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报道热点、焦点多、关注度高,在众多媒体的竞争大战中广播如何凸显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信心托举希望》一稿作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出的重头戏——开幕式特写,立意深刻、手法巧妙,通过反映各地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关注、殷切希望,体现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主题。此稿作为两会报道开篇之作,在广播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真实度和锐敏度方面都有新的拓进,凸显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鼓舞人心、堪称精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鲜明,以点带面,体现一个“活”字。
广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听性强,而在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时,首先需要树立的理念就是,要增强接近性,减少灌输感。《信心托举希望》的成功,一个基础原因就是注重从听众角度出发,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播化的改造。报道所涉及的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灾区重建等内容,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者以重大事件中的小人物为切口,精选贴近性强、关注度高的素材搭建骨架、谋划成篇,恰当运用采访对象特色鲜明、生动真切的典型音响,与温总理报告巧妙穿插,既反映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与期待,也体现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和力度。其间很多小细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送毛绒玩具出口的轻纺公司经理、住进重建新居的灾区群众、扎着笤帚的吉林农民等,节目通过时空穿插的巧妙运用,突出了报道的跟进性,以民生问题作为报道抓手,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突出“以小见大”的典型效应,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立意。
二、视角独特、结构设计巧妙,体现一个“新”字。
稿件以时间为节点,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主线,将围绕主题的多个新闻片段串联,结构上前后呼应,空间上多点结合,营造了时空对接的蒙太奇效果,成就了开幕式报道的立体全景呈现。从内容上来说,稿件将会场内外互动通过声音语言串联成篇,也较好地体现了全民关注的主旨:既有总理工作报告中的目标,也有普通百姓的建言;既有总理讲述的具体数据,也有记者在各地现场采写的新闻事实,多角度、全方面地体现出两会是中国每一个普通群众政治生活中大事。
此外,支撑稿件精巧结构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就是节奏。稿件多时空、多实例、多音响的有机串联、环环相扣、及时切换,形成了一种虚实相间、疏密有致、高低起伏、异质元素交叉出现的结构,造成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不断跳跃使听众始终保持相对的新鲜感,最大限度地刺激了收听。
三、音响丰富,现场感强,体现一个“精”字。
同样一个报道题材,如何抓住一些鲜活的动态场景和精彩语言,写出新鲜感,报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许多媒体同行都有一个切身体会,就是在进行成就性报道和重大题材深度报道时,容易流于枯燥呆板。而在《信心托举希望》一稿中,作者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语言精练、一气呵成、声情并茂,地点的转换和音响的变化让听众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觉耳目一新,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
我们说,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广播记者需要亲自观察采访对象的动作、表情、态度、观点,在相关的同类人中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新闻主题的人作为稿件的主角,使之成为吸引听众、切入新闻主题的“桥梁”。在《信心托举希望》一稿中,记者精心选取了外贸企业、农村、灾区三个在过去一年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对于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触摸到的新闻事实清晰表达出来,捕捉现场短、鲜、活的声音、片段,将两会开幕式报道做出了独家、做出了特色。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第二十届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