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这历来是各家媒体两会报道的“重头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了开幕常规报道之外,以新闻特写手法表现的“开幕侧记”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台中国之声成立了两会特别报道组,指定专人撰写开幕侧记,我有幸承担了这一重任。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侧记——信心托举希望》播出后反响良好,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我觉得这篇报道的诞生,有不少值得总结之处,可与同事、同行共勉。
一、“策划为先”的意识很重要。
两会开幕前,报道小组开了多次策划会,在“头脑风暴”的激荡中,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集体学习、吃透精神——当年的两会上,主要精神是什么?可能传递出什么信息?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并做出判断。在策划会上,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确定主题。2009年的两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明显、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果断采取多项措施刺激经济的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上,经济话题必然是热点,并将向全国人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的信心。主题确定了,接下来就是确定稿件的表述方式,我们决定采用蒙太奇式的多地方、多场景切换,将不同人物、场景与总理报告相结合,做出新意。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涵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本篇稿件是开幕式侧记,既然身为侧记,其定位并非报告内容的重述,而是抓住场景,写人写事。一篇录音特写三五分钟的长度也是有限的,需要从哪里切入选择材料呢?我们确定了四个方面:国民经济目标、经济刺激政策、灾区重建、农业。
二、沟通记者,要求明确
确定了主题,接下来就是向前方记者约稿,提出要求。我的体会是,与记者的沟通要详细,首先要让记者完全理解编辑意图,要求提得一定要细,让记者采访时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提的核心要求就是:一定要抓住人物、场景的细节;千万不要让采访对象讲大空话。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每逢重大政治主题的采访,记者仿佛都不由自主地喜欢问些“大问题”、采访对象也喜欢说些看似有道理、仔细想想什么信息量都没有的“大空话”,或者空洞地“表决心”。其实,不是不能“表决心”,而是要“怎么表”。最主要一点就是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有实质内容,别泛泛而谈。我们的各路记者与采访对象一同收听收看了人大开幕、总理作报告的全过程,同时,深入地进行交流,发掘人物最自然的状态。通过细心观察,抓住细节,并全程开机录音,采到丰富的同期声。
三、文字风格庄重大气,细节传神
总理报告结束,时间已到中午,我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素材整理和文稿写作。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的报道陆续发来,我们根据稿件需要进行删改,并安排记者各自剪辑节目所需要的录音。同时,对总理的报告我们进行了全程录音,选定需要的内容后有专人进行剪辑。对于稿件的执笔者来说,记者的素材拿到手,接下来是一个重写的过程。在文字风格方面,我们力求庄重大气,细节传神,避免会议语言、文件语言。写作同时,我们也在思考题目,经过推敲,我们总结出两个关键词:信心、希望。最终定名为:信心托举希望。我想,这恰当地诠释了当年两会的主题。
每一篇好作品的背后,虽然有主创与非主创人员之分,但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记者、编辑、审稿的领导、同事,提出的哪怕是一个闪光的创意、或是对一个词汇的推敲,都对稿件的成功帮助良多,令我心存感激。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