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品点评

百姓小事见人大工作成效

——《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点评

陈会礼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这篇通讯有着很强的民生特点,通过百姓寻常小事反映了人大引导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取得的实效。

    文章采访深入,见人见事。作者深入故事主人公的生活,利用描写加叙事的方式来反映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现状以及他所经历的事件。

    这种体验式采访为整篇文章增色,文中的三位主人公所经历的三个故事,都是作者深入主人公家里进行采访得到的。文中所采用的描写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具备了很强的现场感和吸引力。这也符合当前新闻写作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符合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正因为作者采用了这种采访与写作的方式,使文章具备了实证性特征,在新闻五大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中,仅文中故事就具备了前四个要素,这也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要素,具备了这几个要素,新闻的可信度随之增强。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章的语言质朴、平实、准确,散发出强烈的民生色彩与冷静叙事的气息。

    角度新颖是这篇通讯最大的亮点,文章是以三个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故事来讲述人大代表履职工作的三个创新。这打破了通常我们宣传人大工作和新的做法时单纯地就制度说制度,就成绩说成绩的模式,颇具新意。

    这样选取角度的效果是,文章虽然实质上是在宣传人大工作成绩,手法却非常巧妙。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故事性代替了枯燥的说教和成绩的罗列。由于故事引入所产生的“带入感”非常强烈,使读者容易相信和接受;二是三个故事都是百姓故事,这形成了文章的“百姓角度”,使读者从一开始读就能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巧妙地结合故事讲述了扬州市人大的工作创新,完成了新闻的最后一个要素——为何。不但客观地传达了扬州市人大所做的成绩,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上述特点实质上反映了宣传工作的本质,这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的工作确实作出了成绩,为什么不用更巧妙的表现手法来代替枯燥的说教呢?

    文章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是能够以小见大,通过百姓寻常小事得到解决来反映人大工作的深意。文中的三件事表现的都是代表与民沟通、反映和传达民意的履职方式创新,并不是人大工作中更为闪亮和具体的立法、监督等工作。但民情传递是否畅通却与能否做好这些工作息息相关,这不仅是文章的闪亮之处,更是扬州市人大工作的闪亮之处。如果将人大立法、监督工作形容为人大工作之树上的果实,人大代表了解民情、传递民意的工作就是这棵树的树根。

    正如文中所表述的,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群众,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其根基也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代表与百姓沟通的渠道畅通了,人大和群众联系的渠道就畅通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工作也就顺畅了。

    俗话说,红花也要绿叶配,如果我们把在报纸发表的一篇好文章比喻成红花,那么报纸的版面设计就是能将这朵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的绿叶。

    这篇文章是法制日报“人大立法”版三版头条,版面有一定的分量。最大的亮点是在文章版式的设计上,这篇文章只有2000多字,如何让它更突出,编辑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大胆的丝带贯穿文章背景的设计成为点睛之笔,这暗合了主标题“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在美术理论中,丝带有沟通、桥梁、纽带之意,表现了文中从头到尾所传达的这样一个意思,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实质上都是紧密联系群众、将群众声音带到更高的国家决策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文中的体验式采访、浓厚的民生气息、新颖的表现手法也是法制日报一贯秉承的新闻宣传理念,这篇文章也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可以说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作者系法制日报副总编辑、第二十届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