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最好的采写方法:用故事讲述事实

——《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采写体会

刘姝宏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去扬州采访《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是在8月中旬,正值暑天。几天采访回来经过加工,顺利发表在法制日报“人大立法”版上,写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拿奖。几天前,领导突然通知说稿子得了人大新闻奖的一等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之余回忆起当时采访的点滴,就此写下来,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点有用的东西。

    去扬州前,就已知道扬州人大在代表与百姓沟通、传递民意,使百姓真正当家作主方面有一些创新的做法,了解这些好的做法并且宣传推广也是此次去扬州的目的。

    一开始,有关这些创新工作的内容,我手里的资料只有短短两页纸,上面简单地说明了几种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事实,我在听取扬州市人大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介绍后,又提出要求查看一些相关资料,比如“统一见面日”代表所搜集解决的问题;“民情小信封”具体是什么样子,是通过什么渠道发到选民手中的;人大代表参与常委会审议重大事项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在扬州人大提供的各种资料中,我看到选民反映上来的事情的详细记录,很多都涉及民生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两种精心设计的“民情小信封”,一种选民写给市人大代表的,一种是市人大代表写给市人大常委会的,已经付了邮资,考虑得非常周到

    除此之外,我还到了扬州市几个区的基层人大代表那里了解这些做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在扬州市荷花池社区我见到了市人大代表、荷花池社区主任伏正予,在跟这位风风火火的基层代表接触过程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扬州人大在与民沟通、为民服务上所做的努力。

    感动之余,我开始选择采访素材和采访对象。

    实际上,扬州人大在与民沟通上、反映民意上所做的创新不仅是文中提到的三种方式。但考虑到这三种做法不仅代表了扬州人大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且它们之间有一种递进性,方式和手段越来越科学,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最后集中得到的意见质量也越来越高。

    在对这三种有价值的做法进行采访时,我考虑到,这本来就是一篇有宣传色彩的文章,与其让扬州人大自己说好,不如让从这些事件中受益的人说好更令人信服。面对丰富的事例,我选择了三个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事件。这种选择定下了我采访和写作的基调。

    接下来,我坚持去这三位主人公家里采访,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在采访过程中,我见到了娄培尊的小宝宝和他温馨的家;了解到汪成益老人退休工资不算低,不缺养老金存折上这一元钱,但他提出的合理要求维护了所有被扣钱的退休老人的权益;吴雪清则带着记者亲自去了解了甘泉镇的饮用水情况。

    采访过程不仅是一个寻求真相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让记者感动的事物的过程,只有自己被感动,记者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我坚持以采访人物入手,是因为在长期的新闻写作过程中,我感到人的故事、人的生存状态是最受关注、最具吸引力的。最好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生活变迁来说明好的政策、经验或者复杂的理论问题。这样文章不仅具了有可读性和说服力,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通过结合生动可感的事件,我又融进对具体创新做法的说明以及扬州人大有关负责人对这些做法的思考,使得文章能巧妙地传达这几种使百姓受益的创新做法和扬州人大为此所做的努力。

    在力求文章有可读性的同时,将文章的理论点提炼出来可能是最难做到的,在采访时任江苏省扬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季建业时,这位博学的领导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来形容民意沟通渠道的畅通与否给社会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将这句话用在了文章的开头,点出了整篇文章的意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本是中医理论中的一句话,江苏省扬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却将它用在了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工作中。倾听民意,为民解忧,成为扬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当家作主这句话在扬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中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多方求证、现场采访、人的故事、民生关注点、注重理论提升,是我写这篇文章所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可能算不上有新意,但却是写出一篇好文章最重要的基础。

    (作者单位:法制日报社)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