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品点评

要关注法条,更要体味法律之中的民生关怀

——《“最朴实的食品是最安全的,加了很多色素的食品可能是不安全的”》点评

韩秀琪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立法,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公众对立法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媒体对人大立法工作的报道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但是,当下仍有一些立法报道没能跳出“就法律谈法律”的窠臼,对法律背后广阔的社会现实、社会背景以及立法的意义阐释不深,因而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果。事实上,人们对于法制建设的关注不在于一个个法条本身,而在于法律能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哪些现实的影响、效果,在哪些方面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就此来看,2009年3月1日光明日报7版头条刊发的《“最朴实的食品是最安全的,加了很多色素的食品可能是不安全的”》这篇报道,恰恰是以食品安全立法、信息安全立法等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对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七)等法律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了深度解读,向读者展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工作取得的实效,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项根本政治制度的生命力。

    好的新闻作品首先贵在有一个好标题——既生动形象又深刻地反映立意,体现高度。在法律通过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权威人士答问洋洋洒洒,妙语连珠。与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本文作者抓住“最朴实的食品是最安全的,加了很多色素的食品可能是不安全的”这句最具新闻点的表述作为作品的主标题,显示出了独到的新闻眼光。这个标题回应了2008年以来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激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随后,全文又分别围绕“没有进入目录的食品添加剂都不得添加”、“食品安全特殊性不允许有试错机制”、“‘人肉搜索’如何界定尚在研究”、“‘家里人’‘身边人’腐败将追究刑责”这四个小标题展开报道。这每一个小标题都是对新闻点的高度概括,简洁明了,鲜明生动,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好的新闻作品贵在信息的量和质。我们发现,如果将这篇作品的四个部份分别抽出来稍加改动,便可以成为四条具有含金量的消息,每一条都短小精悍,直指问题关键。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没有水分的新闻干货,密集的信息量吸引着读者以轻松的状态一口气读下去。同时,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人肉搜索”立法和领导干部“身边人”腐败等问题,既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更是立法机关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内容布局,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体会到,最高权力机关的关切、文章作者的关切和读者自身的关切是一致的,展示出了人大常委会心系民生、正视难题、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态度,展示出了人大立法工作的剑峰所指和力量所在,给读者以温暖和信心。

    好的新闻作品还贵在语言平实,以事实说话。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语出惊人”,行文简洁平易,文中大量采用直接引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同时,作品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一些背景事实,比如:“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又一次给食品添加剂敲响了警钟”;“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是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来自司法部门的消息也显示,领导干部‘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背景事实的概述,在增加了文章深度的同时也凸显了有关立法的针对性,展示了制度建设对于解决难点问题的重要意义。

    以一场近两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为基础,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篇2800字的报道,显现了作者看取新闻的眼光和新闻写作的扎实基本功。同时,文章被安排在版面的头条位置突出处理,显示了版面编辑的精心编排。概言之,《“最朴实的食品是最安全的,加了很多色素的食品可能是不安全的”》这篇作品彰显了一张知识份子报纸的新闻品格和特色追求。

    (作者系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届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