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消息,具体的说,一条人大新闻消息,怎么才算得上“好”?换句话说,一个记者怎么才能写出好的人大新闻消息?报道人大新闻已有10年,10年当中,我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上周,欣闻新民晚报2009年5月13日头版头条消息《盯紧政府的“钱袋子”》荣获第2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我想,或许可以把这则消息当作一个案例,回答那个想了10年的问题。
2009年5月13日上午,我从上海市财政局对市人大代表厉明书面意见的答复中获悉:上海市将继续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详细部门预算”报送市人代会审议的部门将从目前的35个增加到100个;2011年,除了国防、国家安全等涉及国家秘密的部门之外,市级部门预算将全部报送市人代会审议。于是,新民晚报当天刊发了这一消息。
消息很简短,加上相关链接也没超过800字,但信息量却还是有一些的:既有政府部门对人大代表书面意见的答复,表明职能部门对预算监督的重视;也有近年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断推进“预算监督”的实例,并借助相关链接介绍了预算知识。这样,这个“短消息”看上去,就有了点“厚度”。
大家知道,预算监督是最高层次的国家监督,近年来人大预算监督日显刚性,“透明预算”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公共话题,《盯紧政府的“钱袋子”》向读者传递的正是这样的信息。消息刊发后,被新浪网等媒体广泛转载。
多年前,“预算监督”差不多还是人大新闻报道的一个“禁区”,能够见报的内容通常是来自财政部门的“统发稿”。我曾经问一位从事人大工作的立法专家:究竟到什么时候,记者才可以报道“预算监督”?
立法专家看着我,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再过三五年吧。”
他说的很平淡,但却不像是在开玩笑。事实证明,他所言不虚。
近年来,“阳光预算”一再成为公共话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进步。众所周知,现代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应当用于增加社会公共福利,在此过程中,保障预算审查公开透明,亦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担当”。
而要改进预算监督,促进“阳光预算”,就要将政府预算完整、真实、细致地纳入人大“监督视野”。在实践中,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的法定要求,预算监督日益成为“刚性监督”。2008年8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增加了一个议程:审批市政府提出的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当年有18亿元资金将用于援建都江堰地震灾区。虽然,此次预算调整的金额只占市本级预算收入总额的0.83%,但这却是1987年以来市政府第一次提出预算调整方案。这一“预算监督”体现了人大对政府做好灾后对口援建的支持,同时,这也推进了政府预算行为的规范化。“18亿元预算监督”受到媒体高度关注,一时成热议话题。
其实,上海地方人大能在“预算监督”中取得进步,正是国家政治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使然,地方的点滴进步也是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缩影。如今,“预算监督”已不再是媒体“禁区”,俨然已成媒体“高频词”,各地与“预算监督”相关的新闻,屡屡见诸各类媒体。《盯紧政府的“钱袋子”》便也因此“应运而生”。
这些年,我在等待并一次次见证立法专家的预言成真。2009年,终于等到了《盯紧政府的“钱袋子”》,此时,距离我向那位立法专家发问,已有7年。我不能不佩服立法专家的洞察力,更要感谢时代的进步为记者带来了“忠实记录”的机会。
现在,我再来试着回答那个想了10年的问题:怎么才能写出好的人大新闻消息?
一种可能的答案是:深入到某个领域,准备并等待,所有想要有所收获的职业都是如此;要想写出好的人大新闻消息,也是如此。
此外,学会用简短的文字记录有厚度、有深度的消息,需要长期的职业磨练。我还将为此努力。
(作者单位: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