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品点评

直面问题 释疑解惑

——一篇用跳笔写消息的佳作

徐泓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日报》在2009310,也就是当年两会会议期间所刊发的《我们会用劳动法律来保护工作》(英文),获得本届全国人大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对于这篇新闻作品的解析,首先要从它的关键词“劳动法律”谈起。这部法律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20076月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81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在立法过程中以及通过以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为它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被誉为劳动者的“保护伞”。但它也引起另一方面的讨论,一部分意见认为此法超前,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尤其是此法正式实施的时候,正逢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严重的困难,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出口企业,确实出现了民工失业的现象。

    因此2009年两会期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为一个热点。被关注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目前的经济问题与劳动合同法有无关系,该法是否需要修改; 另一个是这个法律能否保护民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失业。《中国日报》的这篇消息直面这两个问题,通过采访权威人士,毫不含糊的给与释疑解惑。

    因此,这篇消息的第一个特点是选题好,角度切入准与新。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外报道,应该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问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最新的一些问题。这是衡量一个媒体能否掌握主流话语权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第二个特点是采访到核心的信息源,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 第一个被采访对象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起,作为工会的领导人,他态度鲜明的表示:“我们将会用所有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来帮助农民工,帮助他们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保住工作”。另一个被采访对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作为一个资深的立法者,她也很明确地表示:“目前的经济问题和劳动合同法无关。我们不会因此修改法律。”并进一步解释:“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劳动合同法对维持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闻的信息源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竞争就是对信息源的竞争。如果能够正确地判断对于这篇报道的内容而言谁是核心信息源,然后又能够采访到核心的信息源,这篇报道其实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个特点是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尤其是用数据说话,增强了说服力。消息中采用了两组很重要的数据,一组是2008年1月份到9月份规模以上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到了93%,比上一年提高2.3个百分点;另一组是2008年上半年,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09.1万份,覆盖职工1.43亿人,均比上一年增长12%左右。“用数据说话”是新闻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不能用的过滥,不能没有相应的文字解读。而要做到为文字表达“画龙点睛”。

    第四个特点是短段落、多分段,运用“新闻跳笔”的写法,增强了逻辑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全文分为16段,一段只讲一个意思,层层推进,是很标准的“倒金字塔”结构。比如对张鸣起的采访,从他的总体表态:“工会将会用法律来保护农民工,使他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尽量不失业”之后,分三层意思展开说明,第一层意思是帮助农民工保住工作;第二层意思是即便被解雇,也确保得到应得的赔偿;第三层意思是对失业的要帮助他们再次找到适合的工作。这篇报道用六个段落,直接引语加叙述加背景,把这三层意思作了完整的、逻辑清晰的表达。 这种以“倒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跳笔写法,其实是西方新闻写作的传统。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消息文体的写作格式,其实它的背后,包含着新闻思维的逻辑。这篇英文报道,很好地运用了跳笔的写法,其实,我们的对内报道,中文写作,也应该学习与借鉴。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二十届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