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命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则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坚固基石,也是我国立法工作的一个宏大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怎样的?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问题对普通百姓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似乎缥缈而遥远。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宏大目标、拉近法制建设与公众的距离就成了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
2009年是我国实现立法总体目标的关键一年,法律清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200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集中清理一批法律,记者深知其中的意义,并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多方采访,采写了《中国最高立法机关首次“打包”集中清理现行法律》一稿,对此次法律清理进行了详细报道和权威解读,努力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宏大目标找到一个具象载体。稿件力求突显以下主要特点:
稿件主题重大,立意深远。立法是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内容,制定新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开展法律清理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修改和清理法律,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统一、和谐。稿件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审议为新闻由头,通过采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达了上述观念和思想,从侧面衬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最高立法机关为实现立法总体目标所作的努力。
此稿新闻突出,层次清晰。稿件开门见山,在不到100字的导语中点出了所有新闻点和要素:“中国最高立法机关22日审议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这是中国20多年来首次集中清理现行法律,也是中国首次以‘包裹立法’形式清理法律。”随后,稿件陆续将这次法律清理的数量、重点、形式、内容以及法律清理的背景一一说明,并且通过采访业内权威人士,对“包裹立法”这一新的立法形式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充分解说。全篇行文流畅、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完整。
写作点面结合,内容详实权威。稿件中不但交待了我国现有有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数量,也清楚地说明了此次需要修改和清理的法律数量;既明确了此次修改和清理法律总的原则和宗旨,又写明了此次修改和清理法律的具体情况。此外,文中最后还勾勒了我国历次清理法律的背景,增加了稿件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最后提交的议案提出,需要废止和修改的法律共67件,其中建议废止的8件,建议修改的59件、141条”;“截至2008年3月,中国有效的法律有229部,行政法规近600部,地方性法规7000多部”……稿件以数字说话,更显内容的准确和权威。这一组数字,是我国努力构建法治国家的见证,也使公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国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铿锵足音,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