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品点评

“无中生有”的好新闻

——《代表建议办理 不再提满意率》点评

张朔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6-0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20081218开幕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有一条由“无”引发的独家新闻。

    那次会议的议程之一,是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如果按照惯常的新闻处理方式,这可能会是一条充满干燥数字的消息。而北青报记者安苏则由一个词语的缺席深挖开去,令这篇《代表建议办理 不再提满意率》的报道新意顿起。

    记者在翻阅共达38页的报告时发现,本次会议关于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中,都没有常见的“代表满意率”字样。

    更可贵的是,在捕捉到这一变化后,记者并未就此停步,而是觉察到其中蕴含的新闻含量,并及时进行了采访,探寻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通过多方探寻,记者了解到,这一词汇的消失,是因为“满意率”的概念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有的“满意”来自人大代表抹不开面子,有的“满意”则成为敷衍了事的挡箭牌,与其拿含糊的“满意率”来说事,不如拿出具体实在的处理结果。

    而记者的这篇文章,也就从提出变化、探究原因、举出实例,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它的结论——“其实这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据说,这篇报道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很多读者事后打去电话,称赞代表工作更加注重实效。这证明,这样的报道,符合受众的需求,契合新闻传播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作为新闻同行,或许能从这样的报道中获益更多。

    首先,仍旧是发现。

    在新闻教科书中,这是老生常谈。但技高一筹的记者,仍能从众多媒体共享的讯息中,以深厚的积累与独到的视角,发现属于自己的独家新闻。

    接下来,则是扎实地跟进。

    在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的新闻要素中,“为何”决定着一篇新闻报道的深度,对“为何”如何处理取决于记者对传播规律的把握。翔实的采访、得当的实例、利落的剪裁,无疑是有说服力的选择。

    一名记者的素养,不止体现在能发现“有”,还在于能看到“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变化中,往往有新闻的金矿。

    以上,且作为对这篇“无中生有”的好新闻的读后感。(作者单位:中新社)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年6月1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