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奥运催生“制度财富”》一文刊发在本报13版,也就是民主政治周刊的头版。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北京市领导的极大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在这篇文章改写的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北京市人大领导在报纸上作出批示。在今年人大新闻奖评选中,又获得了一等奖,这对作者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这篇文章之所以有影响,最主要是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报道,在正确的时间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思考了应当思考的东西。简单地讲,新闻应从党和国家大局中来寻找位置。这篇文章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在奥运结束后,社会热点转换,总结经验成为关注点。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制度切入口,找到了定位。
文章抓住重大主题,角度新颖。奥运会后,如何把筹办奥运的有效措施和经验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一个国家花了这么大气力、这么长时间来申办筹备,全民动员,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成功了,得了金牌,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奥运结束了,是不是就没有工作了呢?奥运留下什么?仅仅是场馆、道路等基础设施吗?还是奥运文化和精神?我们把关注点选在公共治理经验上。我们提出,沉淀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让其转化为刚性的法治规则,使我国公共管理更民主,更绿色,更人本。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篇文章对实际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领导批示后,北京市领导非常重视,推动了奥运经验的总结工作。北京市人大启动了奥运立法评估,还邀请本报记者作为专家参加评估座谈会。
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老总点题、集体策划、记者写作。奥运报道临近结束之际,总编辑吴恒权提出奥运结束后要总结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有什么可以做。国内部主任曹焕荣把法制组组长吴兢和我叫过去商量,最后大家想到制度财富这个角度切入,把奥运经验往这个方向引。说是集体智慧,每个小标题,从绿色环保、自愿服务、信息公开、残疾人保障、政府管控都是大家商量定的。
说集体智慧,还因为这是新闻记者与专家共同碰撞的产物。我们想到这个主题,如何阐述呢?大家决定还是请人大代表和学者专家来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既是法学专家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也是北京市人大代表,这两个人都是我们民主政治周刊的老作者,是老朋友了。当我们电话联系采访他们。他们一听说这个主题,都很高兴,都愿意谈。大家心有灵犀,他们和我们想到一起了。从专业角度,他们也能谈出真知灼见。譬如,把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信息公开法;转变单纯依靠公权保护环境模式,赋予公民环境权;政府管控要遵循比例原则、程序原则。
新闻是易碎品。新闻的关注点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变迁而迅速转变。这篇文章获奖仅代表过去,下一个任务又来了。但获奖和好评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只有更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才能写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好作品。(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