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独家深度报道,不长的篇幅充分展示了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及独特的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一,视角新颖,观点独到。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韩德云代表提出了关于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量刑幅度的建议。为什么这个罪名会引起代表的关注?有多少代表关注过这一问题?作者通过采访、研究代表提出的建议,提炼出新闻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幅度不能再搁置拖延下去的现实性、迫切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既传递了新闻信息,同时也给人以思路上的启发,引人深思。
其二,采访扎实,写法独特。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放到20年的历史背景中去审视,既梳理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为该罪必须修改做了铺垫。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让作者对新闻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但这毕竟只是写好新闻的第一步。新闻有没有“魂”,新闻素材组织得是否得当,也是决定一篇新闻采写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布局谋篇上、素材的组织运用上,作者也颇为用心。作者没有局限于个别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而是将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三届代表的相关建议串连起来,以“三届人大代表接力建议”为主线,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说明了该问题并非个别代表关注,并非个别现象,而且不是一年二年,而是三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主题更为鲜明。
其三,新闻性强,立意较高。全国人代会是新闻富矿,作者十分敏锐,抓住了这条能体现法治特色的鲜活新闻,从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层层剖析,传递代表的各种声音,正好体现了人代会上求同存异、务实透明的新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代会民主、开放和透明的会风,也更好地展现了人大代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问题锲而不舍、追踪到底的较真精神。
其四,反响良好,落地有音。本文选题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两会期间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千龙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与会人大代表热议。有代表打电话给作者说,这一报道刚好说出了代表的心声,引起了代表共鸣;有法学专家反映说,这一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问题,但是通过代表来反映,可直达最高权力机关,更有力度。更为可喜的是,这篇报道所反映的问题有了回音。2009年2月28日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十四条,修改了刑法原来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提高了该罪的法定刑,将原来的最高有期徒刑五年提高到十年。三届代表接力建议“开花结果”,得到了最好的答复。
本文的美中不足是标题制作不够严谨:一是稳定性是法律的特点,时间长短并非法律修改的理由,二是从标题中读不出该罪是罪名修改还是内容修改。
不过,瑕不掩瑜,通读全文,行文简炼流畅,不拖泥带水,直接引语式的引用、新闻背景的穿插,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应该说是一篇质量上乘的佳作。(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第十九届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