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厚积薄发 集思广益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大工作的根本》采写体会

张华杰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6-0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319号在北京召开,我参加了采访。尽管会议只有半天的时间,议程也比较简单,一是通过人事事项,二是吴邦国委员长讲话。但这次会议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行使职权,这次会议的精神也为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后的工作定下了基调。

    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常委会会议的报道一直是很重视的,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一传统对报道好这次常委会会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常委会会议的议程,与普通常委会会议的闭幕会议程相似。广播新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时、准确、生动。按照惯例,我们一般是在常委会会议记者工作间采集音响。会议进行的同时,我们根据会议的进程播发常委会会议快讯,同时我们每半个小时直接连线到直播间,从会议现场发回最新的报道。这种做法通常能都让广大听众及时准确了解到我们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都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会议的最后,通常是委员长讲话,不同的常委会会议有不同的主题。新一届常委会的亮相,委员长的这次讲话肯定是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这次讲话是有期待的,也是做好了准备的。

    首先是认真准备录音,没有好的音响,就没有好的作品。当时我们是用了两台录音设备同时录音,确保万无一失。第二,认真做好记录,吃透委员长讲话的精神。这是制作广播新闻与其他类型新闻不同的地方。每一场会议时,广播记者的状态都是非常紧张的,既要完成录音任务,又要全面了解会议现场的情况。认真旁听记录时,不单单要整理演讲者的讲话脉络,还要注意到录音中哪些地方的讲话比较精彩,适合出同期声,哪些地方有口误,需要回避等等问题。

    我们在这次处理吴邦国委员长的讲话时,就遵循了这些一贯做法。

    会议结束后,我们马上动手制作节目。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会议讲话。领导人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是通过会议场合阐明的,但一般的会议语言并不能有效吸引听众。吴邦国委员长讲话的内容关系到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说,人大会议中能否以党团开展活动?人大代表能不能设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展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是不是要朝“西”看?这些问题一度上成为社会上的理论热点。我们在构思这篇作品的结构时,就特意选取了上述焦点问题,用委员长的同期声予以回答,回答的都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把会议讲话用到了好处。

    我们碰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清晰有条理地把这些理论问题一个一个说清楚?我们采取了框架结构,就是每一小段都采取相同的结构。作品讲了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的议会制的本质区别,第二个是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和西方国家机关间关系的区别,第三个是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每一个部分首先都鲜明提出观点,然后用委员长的同期声进行分析,印证这一观点。这样听众听起来比较有条理,听一遍就能“观其大略”,达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精心考虑、认真设计、用心制作。拿出初稿之后,请同事从听众的角度,听一遍,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也请人大领导提出相关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作品。可以说,制作这篇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听取意见、汲取大家智慧的过程。(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采访部)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年6月1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