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1 蒲皓琳 法语)
“从1987年开始,今年已经是我第二十一个年头参与中国‘两会’的报道了。”
她叫蒲皓琳,是法国《观点》新闻周刊和法国新闻电台两家媒体的驻京记者。在今天的《2008“两会”特别报道》节目中,让我们一起去“两会”报道现场认识一下这位法国记者蒲皓琳。
在3月6日举行的一场农民工人大代表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又一次发现了蒲皓琳的身影:一口流利的中文,时尚大方的穿着,金黄色的卷发随意地在后面一束。
近年来,中国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直是蒲皓琳关注的热点。在记者招待会上,她在众多记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个向农民工人大代表提问的机会。
(音响2记者招待会现场音蒲皓琳 中文)
“我想问农民工代表一个问题。胡小燕代表,您是一位母亲,我想问一下现在的情况,农民工的孩子是在农村老家上学校,还是可以在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
因为时间有限,每个记者只有一个提问机会。蒲皓琳说自己很高兴能够和农民工人大代表直接对话。因为关于中国农民的问题,她还有很多想要了解。
(音响3 蒲皓琳法语)
“三位农民工代表在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的新闻发布会上,都准备得很充分。虽然他们人数还不多,但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两会’结束后,这些农民工人大代表是如何去和广大农民工进行交流的,他们如何将会议的内容传递给其他农民工?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有很多的问题要问。”
蒲皓琳其实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农民的问题了。在她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几十本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书籍和资料。为更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她到过中国十几个农村地区,整理了很多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资料。在2006年“两会”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蒲皓琳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民土地产权的问题,令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音响4蒲皓琳 法语)
“我问的问题是关于农民土地产权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是个非常开朗和健谈的人。尽管那次发布会有300多名记者来采访,但是我能够获得和温家宝总理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还是很难得的。我很高兴能够就这个问题和中国总理进行探讨。”
跑了这么多年“两会”,蒲皓琳接触了上百位中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可她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采访“两会”,那是在1987年。
(音响5 蒲皓琳法语)
“记得那次我做了一个报道,是采访首钢的厂长。我是在首钢的工厂里做的一个现场报道,厂长向我讲述了首钢的现代化发展和企业未来的改革措施,这个采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每年“两会”结束后,蒲皓琳会经常继续跟踪报道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渐渐地,她和其中的一些代表委员成为了朋友。1990年,蒲皓琳在采访“两会”时认识了一名政协委员。经过多年的来往之后,他们现在已成为老朋友了。
(音响6 蒲皓琳 法语)
“我的好朋友是一位医生。那年的“两会”,他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当时,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一名医生可以参政议政,可以在政治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可以把中国老百姓的声音收集起来带到‘两会’上去。”
在今年“两会”期间,蒲皓琳在她的办公里还专门腾出一张桌子,上面分门别类摆着有关“两会”的各种资料。其中最显眼的是法文版的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音响7蒲皓琳 法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教育、环境、医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现在非常关心的问题。(工作报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我认为都很符合实际。”
在蒲皓琳的工作日记中,“解放思想”这几个字被她用笔描得又黑又粗。问其原因,她说:
(音响8蒲皓琳 法语)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到‘解放思想’。在七、八十年代,它对中国有着特定的含义,而现在我希望挖掘这个提法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二十余年采访“两会”的经历,让蒲皓琳有机会收藏不同年份报道两会的“记者证”。看着手中一个个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记者证,她也说起了这些年来中国“两会”的变化。
(音响9 蒲皓琳 法语)
“一年又一年,‘两会’都是在同样的地点举行,有着同样的开闭幕式。然而,变化的是参加大会的人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八十年代的‘两会’,代表们年纪都很大,有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岁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代表,每个人都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这些代表们对记者的采访都尽量回避,特别是对我们外国记者。那时,报道两会的中国记者人数也不太多,看到最多的就是代表和列席‘两会’的外交官们。”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蒲皓琳觉得,中国的“两会”也越来越开放,可以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代表们的性别、年龄、态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音响10 蒲皓琳 法语)
“在90年代,我们看到了一些进步。代表们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大概在55—60岁,有了很多的女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到了2003年,可以说是第三次飞跃,代表们年龄更加年轻了,有更多的一线生产者成为代表。那时候,女代表大概有百分之二十,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比以前好很多了。代表们对记者的态度和以前也不大一样,他们非常乐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有的甚至愿意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我们可以记录下他们在会场的活动,也可以记录下他们提问、讨论的场面。”
冬去春又来,每年中国的“两会”都是在北京春暖花开的时候召开。蒲皓琳已经伴随着“两会”度过了她在中国的第二十一个春天了。她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用她身为女性和媒体资深人士那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向更多的人讲述中国今天的故事。
(音响11蒲皓琳 法语)
“这么多年我以记者的身份参与‘两会’,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像是一个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我可以从中感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法国《观点》周刊记者蒲皓琳采访中国“两会”的故事。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