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得悉自己发表于2008年7月份《中国人大》杂志第14期的《帐篷里的人代会——记四川省广元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一文获第十九届人大新闻奖一等奖这个“特大喜讯”时,确实可以用“欣喜若狂”这个形容词来描绘当时自己的心情!因为,对我这样一位已在地方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了整整26年,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地撰写人大新闻及其言论稿件亦达20余年之久的人大工作者来说,能获得这个“非同寻常”的奖项可谓实属不易呵!
我说这个奖项“非同寻常”,是因为《帐篷里的人代会》这篇文章的采写过程,不仅与我曾采写过的千余篇人大内容的文章相比“非同寻常”,而且使我从中领悟到和体味到的东西也是“非同寻常”的呵!
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而成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相融的四川省广元市,由于受地震灾害和强烈余震不断地困扰,不得不将法定的一年一度的市人大会议推迟。为此,本该于5月12日至16内召开的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终于在推迟40余天后的2008年6月24日至27日隆重召开。
此时,正值广元市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由于会期中的强烈余震不断,其防震警报尚未解除,因而该次会议的大会秘书处各工作组办公地点和大会主会场及各代表团讨论的场所皆设在抗震帐篷内。因此,广元市的市民亲切地称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个震灾后的“人大帐篷会议”。
会期中,我原本是作为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次市人大会议的主席团成员出席会议的。然而,多年采写人大新闻的特殊历练,使我没有放过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并颇有特别新闻价值的时刻——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位人大代表,而且,我还是一位长期坚持人大新闻写作并有幸被聘为《中国人大》杂志社的一名光荣的特约记者呵!
因此,抓住机会记录并采写全国第一个震灾后的“人大帐篷会议”这个难忘的历史瞬间,应该是自己义不容辞地神圣职责所在!
那么,用什么来“立”起“人大帐篷会议”这篇特殊的新闻通讯稿之“魂”呢?我当时确实为之而想到和观察到了许多——
我想到了自己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的省、市人大代表,曾多次深入全市四县三区的震灾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时所亲身感受到的震中灾区人民及其人大代表面临特大灾难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灾后恢复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意志及其坚定信念;我想到了自己到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参加救援时听到和看到不少青川人在其亲人遇难后如何化悲痛为力量并在灾后重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别的坚强……。我更看到了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在驻广武警某部院内大操场中临时搭建的4000平方米的这个“特殊会场”的帐篷内隆重召开时,肩负着全市308万人民重托的330余名身着白衬衣黑下装神情凝重而庄严的市人大代表,他们脸上写着的那种特有的自信和坚强;我还看到了来自全市六个重灾县区和一个极重灾区的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代表们,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连续40多天抢险救灾而疲惫不堪,但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感又使他们一扫倦容,精神抖擞地来到这个钢筋加篷布搭起的简易大会场里为全市灾后的发展、为重建家园而献策谋略、依法履职的可贵精神风貌……。我还想到了自己准备在此次“人大帐篷会议”上与10多位市人大代表准备联名提出的一份《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应高起点落实环境优先理念的建议》!
于是,我想到了上述这些“身临其境”的真实素材,就是我要“立”起和要为之寻找的“人大帐篷会议”这篇特殊的新闻通讯稿之“魂”!这个“魂”是什么呢?这个“魂”就是反映灾区人民及其人大代表自强不息之“坚强”!
于是,我围绕这个“魂”展开了采访和撰稿——不仅采写了大会为“5.12”汶川地震罹难的同胞默哀的情景和灾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可贵精神及风貌,而且采写了代表们对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烈反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的议案和建议中的独特思考,以及来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人大代表面对艰难的灾后重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信心、勇气、决心和顽强!……。
可以说,是“坚强” 之“魂”铸就了我的这篇“人大帐篷会议”的特殊的新闻通讯稿!亦可说,是地震灾区人民及其他们的优秀代言人——灾区的人大代表群体使我从中领悟和体味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坚强”!(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城环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