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把握重大事件,恰当地选择新闻场景、如实地回放新闻事实、准确地表述鲜明主题,是这篇通讯作品立意谋篇的基本选择,也是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主要原因。
包括灾区人大在内的全国各级人大机关、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在抗击地震灾害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但作者的笔端有别于其他,以历史的凝重感,对准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最基本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平时,地方权利机关的一次例会可能很普通,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新闻效应。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新闻的扫描一旦把它准确定格,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仔细读读,就会发现它负载的信息可以透析出一系列发人深省、令人感奋的历史深意:在天崩地裂之时,我们的国家体制稳如泰山,国家机制运做正常,社会生活安稳有序;在房倒屋塌面前,我们的人民意志不倒,人民代表大会的意识更不曾动摇,人民重建家园的意愿依法凝聚,上升为不可撼动的国家意志;在大灾大难之际,我们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这个制度保证在任何时候人民的利益都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在灾难时刻,更可以团结起广大人民群众共赴国难,集中广泛的智慧和资源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也正是因为灾难,这个制度得到了检验和砺炼,被证明符合国情、深入人心、根植牢固,具有发展和上升的广大历史空间……是的,不能期望一篇普通的新闻作品承载得太多,但是,对一件特殊时期发生的寻常事件的简洁描述,能赋予其历史的凝重,让人深入思考、深刻感悟,那么这文章的价值自然就不同。我想,以后如有史学家撰写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这篇短短的新闻作品会是一份有用的参考资料。
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以历史的笔触描写在灾难之后履行职责的人大代表,展现当代人大代表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时的历史作为,反映我们今天社会政治生活的真正本质,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民主政治的历史进步,是这篇作品的又一亮色。
面对灾难,在特殊时期履行职责的基层人大代表是怎样的一群,他们的历史作为如何?对此,作品中所用的笔墨颇多——
“330余名人大代表身着能够找到的最好服装,神情凝重而庄严地步入会场。他们肩负着全市308万人民群众的重托,聚集到这个简易的大会里,代表人民依法履职。”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连续40多天的抢险救灾已使他们中的不少同志疲惫不堪,但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感又使他们一扫倦容,精神抖擞地来到这个特殊的会场里为全市灾后的发展、为重建家园献策谋略。”
………
作者在文章中几乎用了九成篇幅,详细介绍描写了人大代表们在会上的发言,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甚至对其中一个建议的内容特意安排了一个章节。这可能招来文章冗长的非议。但不难理解,是特殊时期的这个帐篷里的特殊会议所受到的特别关注使作者自然而为之,是人大代表的使命感和负责任的历史作为让作者难以停下手中之笔,是当代社会精英的精神风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光辉映衬使作者做出较长笔墨思考,也是作者的长远眼光所至而提交出的有关人民代表大会成长发展历史的忠实的文字记录。
这篇作品在人大报刊的文章中是不错的,但不讳言,与全国其它主流平面媒体相同主题、题材的文章相比,还有其不足。如文采不够,撷取的生动场景不多,出现的人物也鲜见音容笑貌,这就使文章的感染力打了折扣,也显露作者对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驾驭不够纯熟精到。人大报刊的文章长于主题重大、法律和人大语言严谨准确、信息丰富,却短在不够新鲜活泼、很少生动耐读,缺乏对读者心灵的浸透。这个弱项有待于更多的人大报刊的作者通过实践和艰苦的努力尽早加以弥补。(作者系中国人大杂志社副总编、第十九届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