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羊网友概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追问、媒体的监督、民意的激情表达、审计的强势介入以及政府官员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觉醒与行政作为等,使该案例成为广东社会与法制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收了19年的管道气初装费取消了,尽管留下了新的疑虑和担忧:何时停收,究竟谁说了算?已缴费用户如何获得“气价优惠”?成本气价又将如何听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的倡导者、广州市第12届人大代表朱永平,新年伊始十分感慨:“一如之前的洛溪桥问题,这是人大、政协和舆论监督的‘集体胜利’,是市民的胜利。”有学者认为,管道气初装费的取消,是社会、法制进步及媒体责任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也是国内公用事业治理无序收费的“标杆”。
〔事件〕“叫板”霸王条款牵出此费
管道气初装费问题的提出,最早在前年1月的广东两会上。当时,省政协常委王则楚提案呼吁,取消公用事业垄断行业的“霸王条例”,矛头直指管道气初装费。
去年2月,本报报道《广州巨额燃气初装费哪去了?》,“四问”管道气初装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开始聚焦质疑“乱收费”。
稍后的广州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朱永平发起询问,要求相关部门解释:管道气初装费是何种性质,该否取消?面对代表追问,市物价局有关人士承认,管道气初装费是“集资”。广州成为国内首个承认管道气初装费“集资”性质的城市,根据当前法律,朱永平建议政府依法取消这一违法收费。
本报在当天头版率先予以报道,在随后的追踪调查中,管道气初装费问题频现:收费从3000元到6000多元,相差悬殊;部分小区随意减免,或双重收费等。初装费收取的混乱无序,逐渐曝光在公众眼前。
〔博弈〕百姓利益战胜垄断利益
一位曾呼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的市政协委员说,这是一场百姓利益与垄断利益的博弈。据了解,在几次针对管道气初装费的座谈会上,所有燃气企业、协会都强势表示:不能取消初装费,否则企业就倒闭了。
去年4月26日,肇庆市物价局紧急叫停管道气初装费,全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呼声日高。去年5月,广东省物价局在给省政府的汇报中,明确指出管道气初装费不是乱收费,不会取消。
一时,管道气初装费“存废之争”,成为城中热议话题。去年10月25日,广州市审计局的审计报告再揭“黑幕”:至去年3月,市煤气公司的主管部门擅自减免、“少计多列”管道气初装费1亿多元。舆论哗然。一周后,省物价局表示,将来管道煤气收费将实行两部制气价。在省物价局召开的座谈会上,朱永平直陈:在处理管道气初装费问题上,物价部门最缺乏的是法律研究和论证。不久,省物价局以初装费收取的法律依据已不存在为由,取消该项收费。
已卸任人大代表的朱永平感慨道:“是政府的高调介入及支持,使市民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博弈中获胜。”
〔声音〕广东在全国再树一“标杆”
一位媒介研究者认为,洛溪桥收费与管道气初装费的取消,是广东在全国的两个“标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舆论的监督,在公共利益事件中,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尤其是舆论在报道上客观主动,起到了配合人大监督的良好效果。
去年7月1日,洛溪桥停止收费,老百姓记住了一位执着的60岁老人——王则楚。从1999年开始,王则楚对洛溪桥收费进行了长达7年的监督。老人说:我为人民问洛溪。
广东管道气初装费的取消,人们同样无法忘记两个人——时任人大代表的朱永平和省政协常委王则楚。2003年1月,朱永平当选广州市人大代表。作为5500名代表中唯一的两名律师代表之一,他说:“人民选我当代表,不是要我当‘无言代表’或‘无为代表’。”千金一诺,四年来,朱永平成为提出建议、议案,参与视察、询问最多的人大代表。他发起的羊城通押金、LPG公交等询问,以敢言为市民熟悉。
在朱永平看来,管道气初装费是公用事业收费没有秩序的一个典型,政府果断取消,促使垄断企业回归合法有序,开全国先河。一金羊网友表示,人大代表不断追问与媒体的监督,民意的激情表达,以及政府官员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觉醒与行政敢为,审计部门的强势介入等,使该案例成为广东社会与法制进步的标志事件。
〔反思〕还有多少费需要“追问”
“被询问的相关部门总是反应迟缓,甚至沉默以对,上级物价部门则高度关注和介入。”朱永平说,面对人大代表的询问,这一巨大反差,值得反思。
管道气初装费询问会后,尽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质疑初装费的呼声渐高,广州市物价、市政园林、煤气公司等却集体沉默。据了解,管道气初装费问题取消前,广州相关部门从未主动与代表、委员沟通或给公众一个圆满解释。甚至在审计部门查出问题后,仍继续缄默。而省物价部门则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多次组织座谈,商讨对策。洛溪桥取消收费也是如此,直到最后,省市政府部门仍意见相左。
有代表认为,地方政府对人大代表所提问题显得过于保守或沉默以对,致使问题久拖难决,其祸不亚于行政不作为。
朱永平说:“通过关注管道气初装费,我履行了人大代表职责,为市民说了话,督促政府依法办事。”取消收费,只是个开始,目前公用事业中,还有多少“初装费”需要继续追问?不能老由人大代表、媒体来追,追一个打一个。政府应反思制度建设,考虑效仿香港做法,设立一个社会公平监督机构,由政府授权任命,打掉那些尤其是公用事业领域不公平、非正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