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报纸、通讯社作品(通讯)二等奖获奖作品

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许红洲 王薇薇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07年政府投资使用要确保“三个高于”,即: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高于上年。

    “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三个高于’文字虽然不多,但实实在在。这充分表达出党中央、国务院构建和谐社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说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感受。

    “雪中送炭”见和谐

    “各项支出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最高达86.8%!”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集团董事长钟发平仔细研读了这一系列数字后感慨:“公共财政对涉及民生的支出数额之多,增长幅度之大,真是前所未有!”的确,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项财政预算数字明确传达出一个强烈信号———今年公共财政支出着力加强社会薄弱环节。

    钟发平代表说,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财政支出进行调整,“把有限的财力送到农村,送给农民,送到发展最薄弱、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地方去,做到雪中送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逐步向社会事业倾斜,中央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明显加强。

    “2006年对农民来说,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如农业税的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等。对‘三农’问题,我们感到中央政策真是实实在在地为我们着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马踏镇龙湾村党支部书记黄德明高兴地说,“今年有了这些新的更多的投入,农民的日子会比去年更好!”

    补齐“短板”促发展

    黄德明所在的龙湾村地处粤西欠发达地区,2004年之前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而现在已经达到了2800元。

    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村里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近两年,当地政府投资160多万元进行了1200多亩中低产农田的改造,还帮助农民在种植水稻的农闲期种植马铃薯、小南瓜等经济作物。困扰村民多年的道路问题也在逐渐得以解决————龙湾村曾有3个自然村公路只能通到离村子2公里的地方。“去年村委会出资,将这2公里的路修成了,乡亲们可高兴了,都说现在小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啦!”

    “长期以来,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欠账太多,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补齐‘短板’。而很多事实也证明,只要路子对了,投入必然促进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代表说。

    三明市是农业大市,76%的人口是农民。2006年三明市加大投入力度,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3418万元,同比增长37.43%;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7.3亿元,同比增长41.1%。在加强农村路网建设、饮水工程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工程建设的同时,三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导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比如永安市的八一村,大力推广‘稻—稻—菜’、‘烟—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种植优质稻、莴苣、烟叶等农作物,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叶继革代表说,“过去财政是一保吃饭,二保吃饭,三还是保吃饭。现在则是要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保发展。只要从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投入到位,百姓的发展热情是巨大的!”

    数字链接

    15.3%:支农补贴力度加大

    2007年中央财政计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41.7%: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对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落实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系统、科学、公平、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86.8%: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去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国家将实施免费防治重大传染病政策,法定重大传染病防治资金以中央财政负担为主;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大力支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

    13.9%: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国家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文/本报记者 梁 桦

    延伸阅读

    财政支出重点更加突出

    □ 本报记者 梁 桦 刘 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省长助理何东成告诉记者,2006年公共财政的重点在于“三农”和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就业,今年这些重点将更加突出。

    何东成代表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全国财政收入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用了2年时间;而从3万亿元到今年的3.93万亿元,仅用了1年的时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实力。”何东成代表说。

    统计显示,去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74亿元、536亿元、138亿元和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39.4%、65.4%和23.9%。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财政支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杨圣明认为,财政政策尤其是支出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结构优化、实现协调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都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成为我国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仔细阅读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何东成代表说。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