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人大报刊作品(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

筑牢最后一道“安全网”

江 宁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低保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三道保障中最后一道防线,民间也称它为‘保命工程’。如果断了这个保障,很多人恐怕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目前还存在机构不健全、机制还没捋顺的问题,城市还好一些,乡村做这项工作非常困难。我建议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城乡低保群众的基本生活。”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靠政府和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来弥补差距,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

    这是2007530日上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河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专项报告》时的情景。一句句、一声声关注民生、关注城市贫困居民生活保障的话语,凝聚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拳拳之心,饱含着他们希望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城市贫困居民的心愿。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一种救助制度。河南省开展城市低保工作始于1996年,11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澄清城市低保对象的底数、复核认定,建立低保档案,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外,还把城市低保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全省低保水平明显提高。一组数据充分地证明了河南省各级政府所作的努力:城市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从4.9万人增加到136万人,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人每月146元;全省已累计发放低保金46.4亿元;全省已有15个省辖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1.17万户低保对象享受到廉租住房救助;全省已全面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对象为主的城市医疗求助制度,救助5万人次。低保保障范围逐年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较好地保障了城市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然而,由于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低保补助水平排在了全国倒数第二位。目前,河南省城市低保制度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还缺乏有效的衔接,使已有的社会救助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另外,城市低保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尽快制定与形势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

    如何推进政府做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这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一直关注、思考的问题。今年11日《监督法》实施以后,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就把首次听取政府的专项报告的主题定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准确掌握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状况,49日~20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了3个视察组,对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周口、信阳等6市进行了视察。

    530日上午,带着视察中掌握的详细资料,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明义首先肯定了各级政府在低保工作方面的成绩。他说,我省把城市低保群众、农民工、农村特困群众这三大群体看得都很重,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享受低保的居民感受到了党的关心和温暖,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和政府报告中总结的基本一致。由于低保工作关系到每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王明义副主任希望政府能考虑得更加周全,低保工作不能仅仅是解决吃饭的问题。他说:“目前,还需要对城市低保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低保户每月领一二百元,可他还要看病,还要住房,子女还要上学。因此,下一步,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取暖等部门要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多渠道、多方面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郑州市政府的做法受到肯定:对城市低保家庭上学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对他们的子女考入高中的,入学前一次性救助2000元;对录取到国家承认学历的本、专科以上院校的,入学前一次性救助5000元。审议中王日新委员也提出建议:城镇低保户子女应享受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城镇低保户应该享受医疗保险。

    “低保的范围应该扩大,能宽则宽,标准要提高。”宋国华委员的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张以祥、李中央副主任提出要做到应保尽保,摸清底数,不留死角。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人群的覆盖面。杨海平委员说,前些年,有些市县对低保户实行限额指标的做法,违反了应保尽保的政策,这种做法应该彻底纠正。当然,对低保工作也应加强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还应做到应退尽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曹云忠委员神色凝重地说,如果我们不深入贫困户家中,就不知道他们有多难。在开封市一个贫困户家里,他看到:这一家三口就挤在6平方米大的房子里,全部的家当卖了也不值千元。这对夫妻双双下岗,丈夫有病,孩子还在读中学。曹云忠说,我们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还要看到这些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的人。这是牵涉社会稳定的问题,低保工作一定要做细。光靠民政部门一家不行,要在政府的牵头下,协调各部门做好城市低保工作。

    如何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确保政府的经费发到老百姓手中?张程锋委员提出,要让领导层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支出。现在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要逐步提高保障的水平。卫斌委员提醒,要防止一些地方玩数字游戏。李志斌副主任也严肃地指出,目前,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低保资金不到位的现象,对老百姓的“保命钱”列而不支、列而少支,这是不能原谅的。省政府也要说句硬话,就是其他方面的钱不花,这个钱也必须花。刘海程委员提出,要加强对政府该项工作的跟踪监督。侯国富委员希望,下一步着力帮助民政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制,进一步靠财政的增长来增加民政部门的负荷能力,通过民政部门这个实现救助的重要渠道,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让全民都得到实惠。

    关心贫困家庭,关注弱势群体,吴全智副主任把目光扩展到农村。她说,不仅要关注城市低保群体,农村低保户同样需要关注。现在,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大量农村壮劳力进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一些老弱病者,各级政府也要关注农村低保制度的落实。夏清成副主任提出,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但是,基层的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干起来很不容易,很多地方基本上处于“三无”状态:无人员、无经费、无机构。在城市项工作还好做一些,但是在农村问题是越来越突出了。针对目前机构不健全、机制未捋顺的情况,董广安委员提出,要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从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和规范,让这项工作尽快实现正常化、规范化。杨金亮委员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乡镇、社区要设置公共服务的机构和人员。

    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立法保护最低生活保障,对存在的问题要监督落实,构建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靠公共财政解决社会不公……每一条意见都系着常委会委员牵挂的心,每一位常委会委员都在为低保这个民心工程的完善而尽职尽责。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强化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意识,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解决好低保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把好事做实,好事做好。”在本次常委会会议闭幕会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人们感受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中原是对全省各级政府的一场大考,人大代表将时刻关注着这场考试。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