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信》借助于一封信讲述了一个温馨动人的故事,通过故事揭示了关于义务教育的主题,这个主题恰恰是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重要内容,而这项内容又被温家宝总理作为记者招待会的话题首先谈起。
《春天来信》,看似一个简单通俗的标题,但在浅显的文字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春天,是孩子们写信的确切时间——2007年3月1日,在江西赣州滨江第二小学的校园里已是一片春意盎然;春天,是教育的春天,减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学杂费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使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落实,它使整个中华民族真正地享有教育公平。
电视片《春天来信》的开篇颇具匠心,以记实的方式展现了温总理走进记者招待会会场以及他的开场白。总理说:“昨天下午,我收到了一个代表转来的一所小学学生写给我的信。尽管再忙,我还是用毛笔给孩子们回了信,鼓励他们茁壮成长。”总理收到的这封信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要给总理写信?信是怎样送到总理手中的?信里写了些什么,让总理如此动容?这个开场既有悬念又有吸引力,既有时效又有新闻性,紧紧抓住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使人们饶有兴味地往下看。
整部电视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故事和情节依次展开。在全片的叙事中,选择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学龄孩子,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一个是品学兼优的罗琳,她的父母是城市下岗人员,每逢开学,筹措学费就成了罗琳父母最犯难的事儿。另一个是刚读小学一年级的钟钰琳,她家属于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土地被征用了,吃粮吃菜如同城里居民一样需要购买。她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张大于婴儿床的铺位和吃上一个鸡蛋。她的家庭对于上百元的学杂费只能拖欠着。这两个孩子分别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代表了社会上的两大困难群体。自2007年开始,国家为特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教科书,并免除了所有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罗琳的母亲打算用这笔省下来的钱实现女儿小小的心愿——生日那天买一块蛋糕。6岁的钟钰琳虽然还没有新床,却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玩具,那是爸爸用省下来的学费买给她的。这些孩子不再为学费担忧,不再害怕因家贫而缀学,她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在阳光下成长。在享受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后,孩子们渴望把自己心中的感动、感激、感谢凝结在信笺中带给温总理。
全片没有用套话表述政策,而是选用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颂扬了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举措;片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让观众看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基层落实后的民心向背;一段温馨的故事,体现出党和政府“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一段真诚的表白,流露出广大民众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怀。全片自始至终用事实说话,用事实体现党和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用事实说明了党和政府怎样担负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