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正是两会期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首都北京。一封春天的来信,却把我们吸引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西赣州一所普通的小学。
写信人是一群普通的小学生,收信人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他们之间牵线搭桥的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刘艳琼。小学生们在信中表达了对政府减免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的感激之情,而温总理在百忙之中仍然给老师和孩子们亲笔回信。3月15日下午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简单地讲述了这个故事。栏目主编万昆敏锐地感觉到:小学生给总理写信,总理又亲笔回信,这本身就是新闻点;从孩子们写信的内容来看,是关于政府减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的事情,这正是国家今年大力推行的惠民政策之一;写信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本身也符合我们一贯关注弱势群体的定位;递信的是一位普通的全国人大代表,也使事情本身紧扣时代脉搏。有了这几点,我们断定:这一来一往两封信的背后,必定能够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万昆午夜12点给新闻采访部主任高丽萍拨通了电话,高主任在听了选题思路以后,当即表示:“很好”。于是主编紧急将这个选题交给了我。
一开始接到选题,并没有感到特别地棘手――两封信在那儿摆着呢,只要找到写信的孩子,搞清楚他为什么写信,说清楚其中的故事就行了。只是隐约地感觉:这个片子做出来,如何把握好度是个大问题,不要让观众觉得我们是搞个人崇拜。
然而,连夜查找背景材料的结果,却让我心里越来越没底:写信的是一所城区学校的孩子,并不是想像中的山区小学,画面的表现力必定受到很大影响;信的署名是“全体师生”,这会不会是一场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导演的“秀”?我们去了那儿,能否找到符合要求的故事?带着种种的疑问与不安,我和摄像李子国来到了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
到了学校一了解情况,我和子国果真有些傻眼:写信的想法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提出来的,这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很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孩子家庭条件并不差,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减免学杂费的范围。因为江西省把“两免一补”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中小学生,他才不用交学杂费。这个孩子的提议固然很好,但他身上的故事并不典型,于是我们不得不扩大范围。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却逐渐感觉到:这所学校的孩子们身上虽然没有极端的故事,却更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替孩子们转交信件的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她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时,惊讶地发现,居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从来没见过钢琴什么样。同样是生活在城区,有的孩子天天麦当劳肯德基,要什么有什么;而这些孩子买一本书、吃一个鸡蛋、睡一张新床都成了奢望,更别提什么课余爱好了。喜欢跳舞的,因为没钱买舞蹈鞋,只能偷偷地趴在窗户外面,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跳;喜欢画画的,家里却买不起画板和颜料,只能在用旧的作业本上描绘自己的梦想。
在六岁的小女孩钟钰琳家里,我们看到,家里仅有的一间卧室堆满了杂物,小钰琳在极为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认真地写着作业。破旧的大床旁边摆着一张同样十分破旧的小床。这是小钰琳从小到大一直睡的床,因为身高已经超出了床的长度,只能想办法把床头拆掉。我问小钰琳:为什么不买张新床?小钰琳看着我,满脸的严肃和认真:拿钱买新床了,我的学费怎么办呢?看着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我的心揪紧了。既为孩子的懂事,也为家庭的困苦。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减免一笔学杂费,意味着孩子终于能换掉脚上那双已经破得无法再穿的旧鞋;意味着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一天能吃上一个鸡蛋;当然,也意味着六岁的小钰琳终于可以有一张能够睡得舒服的新床。
在享受“两免一补”的1.5亿中小学生中,这样的孩子应该占到绝大多数:对于他们来说,靠着父母东拼西凑,也许还是能交上学费;但却也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减免了这笔钱,就能让家里减轻一些负担,能让孩子们的童年多了许多快乐许多亮色。对家长们而言,也能真真切切地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因此,我在采访过程中逐渐明晰了一个目标:不要故意寻找那种极端凄惨困苦的故事,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要通过这个片子,深刻解读政府减免学杂费这一政策,要传递一种温暖、一种关怀。
这种温暖和关怀,1.5亿中小学生和家长们都感受到了,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以致于多天以后,谈到总理的亲笔回信,大家仍然激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替孩子们递交信件和第一个看到总理亲笔回信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更是感到骄傲和幸福。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在会上尽职尽责,还演绎了一段如此动人的插曲。
可是采访结束后,一直隐约觉得片中少点什么,以致于编片的时候大发感慨:要是能采访总理就好了!于是决定在全片开头引用总理的话。节目完成后,在审片的时候,采访部值班主任李风问: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有没有再提到教育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如果能在片子结尾再用上总理的话,岂不是能够首尾呼应、升华主题?于是立即上网查找记者招待会的全文。遗憾的是,总理在此后谈到教育问题时只用了一句话就带过了。记者招待会上没有,不等于总理没有关于教育的讲话呀?我并不死心,又开始查找总理在人大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文,果然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恳切、非常精辟。按照李风主任的意见,总理是本届政府的最高首长,我们表现总理与小学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展现政府的亲民形象和具体措施。茅塞顿开,于是连夜借资料带,大家又开始新一轮的忙活。改过之后再看,仍旧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于是再改……于是才有了现在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春天来信》。纵观全片,算是比较好地把握了整体平衡,既生动地反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也避免了个人崇拜的嫌疑,全片结构流畅,感情真切,规模宏大。
通过这次的采访制作过程,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必须善于从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发现新闻事件,并从中寻找切入点,发掘鲜活的故事。虽然,发掘的过程可能是痛苦而略显漫长的;另外,如何将故事性与新闻性有机结合,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小事做成大文章,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是值得咀嚼与回味的。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