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重点突出 选材得当

——《公交优惠好事情没做好,折射政府决策听证缺失》点评

赵 凯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这是一条昨日发生的短消息,是一条精干的广播消息。

    在252秒之中,这条广播消息抓住上海老百姓的热点问题——公交优惠政策,生动具体地展示了人大代表以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开展调查研究的情况。

    这条消息虽短,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点突出。什么是人大工作的重点?不少人大代表指出,老百姓的热点问题、政府工作的难点问题,应该是人大工作的重点。2007年上海出台一项公交优惠政策:从1019重阳节起,70岁以上老人在非高峰时段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政策出台后,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为没有相应补贴,公交企业认为遭受了损失;普通乘客觉得让老人免费乘公交,使原来已经十分拥挤的公交更拥挤,简直是“雪上加霜”;不少老人在免费乘车时受到种种冷遇也感觉虽然免费但心中不畅,“受了一包气”;有的人甚至误解为政府鼓励老人外出,如果不外出,不去挤公交,倒是吃亏了;等等。如何让惠民政策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议论。市人大常委会抓住这个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叶超随着跟踪采访,在多次采访了解的基础上,杨叶超从1214座谈会的发言中抓取了这条消息的素材。

    二、选材得当。70岁以上老人在非高峰时段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很多。记者杨叶超没有泛泛而“取”,而是注意选取与人大依法履职密切有关的部分,指出政府决策听证缺失,造成了公交优惠的好事情没做好。在这条消息中,记者选取了市人大代表吴复安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的声音:“福利保障不要直接冲击我们上海已经比较紧张的交通秩序,完全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考虑。”“为什么这么好的好事,带来的意见这么多,你说要不要反思?”杨叶超还选取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的意见:公交出行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政府在涉及民生的决策出台前,充分的调研和听证必不可少。而这一切都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的:“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就是这条消息的主题。

    三、广播特色鲜明。声音是广播的唯一载体。这条短消息以播音员叙述、记者口播、实况音响、旁白等手段,充分展示了声音的魅力,广播特色颇为鲜明。尤其是选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的那段话很有感染力。这里有一点,我觉得可以探讨的。根据有关规定,广播中必须以普通话为准。作为广播口播声音的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记者等,包括被采访对象当然都要讲普通话,这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是,不能绝对化,个别被采访对象讲方言,只要听众能听懂,我觉得也可以,像这条消息中包信宝副主任的发言,开头有几句上海话,后来他讲普通话,整段讲话联起来,听众能听得懂,而且效果很好,增强了可听性和感染力。即使有些被采访对象讲的方言,听众听不懂,也可以先开个头,然后采用压低声音用普通话旁白的技术手段,这样听众既能听得懂,现场感也就增强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