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重大主题 领跑舆论

——《“依法治国十年”系列报道》点评

傅 旭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7912,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十五大报告十周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推出“依法治国十年见证”系列报道,用一个多月时间唱响“三步曲”:以法学家对“依法治国”十年的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开场;用依法治国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法治印象”展开;又通过“法治改变中国”一组报道推向高潮。

    整组报道体现了党中央机关报的引领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反映了新闻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有力地宣传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据介绍,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搜狐网等数百家网站,在首页头条等显著位置转载;中央政法委、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中国法学会等都肯定了这组报道,认为党中央机关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仔细分析这组报道,我们发现这组报道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引领:导向鲜明 先声夺人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依法治国的进步,直接反映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这组报道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如系列报道中主稿《法治改变中国》所写:“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法治,就没有法治进步。”

    “依法治国服务于社会主义,走上了保障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光大道;社会主义实行依法治国,就找到了人类文明积累的最佳治国方略。”整组报道坚持公正立场,既大力宣扬成绩经验,也不回避现实的问题矛盾。事理结合,史论结合,抢占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别致:视角独特 以“思”取胜

    主题相同,解读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法治是个老话题,十年成就有目共睹。主题的严肃,再加上十年的厚重,如何才能做到“不一样”、让读者读来更有滋味?报道找到了新角度:《法治改变中国》有历史纵深感,有现实使命感,还有对未来法治的期盼,定位为散文式综述,反映民主法治十年的全貌。“法治印象”,则围绕把依法治国主题,从城市变迁、行业兴衰、人物沉浮的个性化角度来解读。“法学家盘点依法治国十年”,从中国知名法学家的眼光来看我国法治成就,体现了报道的理性色彩。

    新颖:写法突破 版式创新

    这组策划追求思想性和可读性两翼齐飞。思想主导形式,写大不散,写小不碎,引起读者的共鸣。《法治改变中国》一文,用短短4800字,对依法治国十年历程予以回顾并展望未来。报道采用了散文式述评,逻辑严密、结构紧凑,谈古论今、视野开阔,情理结合、大气雄浑。版式新颖。背景处,有神圣的国徽、飘扬的红旗、庄重的人民大会堂会场等,版式大气、舒展、鲜亮。912的“影像”版,用法治图片拼成了一个“法”字,匠心独运。

    (作者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副主任、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