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有问,有答,有交流,有探讨

——《总书记为农民代表解“难题”》点评

赵景云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分别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审议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媒体和相关的地方媒体当然都会报道这些重要新闻。而广大受众读到的有关新闻报道,大量的无非是这样的“模式”:XXX时,党和国家领导人XXX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XX厅,和X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人民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XXX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认真听取X位代表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然后就依次报道其讲话的主要内容。不客气地说,有时候,相关地方媒体的有关报道,倒比中央媒体的要生动活泼些。这样的报道,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篇篇如此,读得多了,受众难免会不满足,不满意。

    新华社北京(2007年)310日播发的特写《总书记为农民代表解“难题”》,同样是反映这样的重要题材和重大主题,却让受众感到别开生面。

    《总书记为农民代表解“难题”》着重生动地再现:在审议现场,胡锦涛总书记与操着“浓浓乡音”的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莫文珍的对话。

    这篇特写,通过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与来自最基层的农民代表亲切、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既及时地传递了广大群众极其关注党和国家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举措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又形象地表现了基层代表勇于反映实际问题、敢于讲真话,总书记心系民生、关怀群众、平易亲民的精神风貌,也从一个侧面真切地展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浓郁的民主气氛。

    对话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如话家常”。

    莫文珍所在的村原来地处大石山区,乡亲们生活十分艰难。在党和政府帮助下,这个村整体搬迁,村民们异地安置到一个扶贫开发点,村名没有改变,年人均却从搬迁前的1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860元。

    “莫文珍向总书记简要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随后对总书记说‘现在农民的日子好了,但还面临一些问题。’”

    “老莫,您看都有哪些问题?”望着55岁的莫文珍,总书记亲切地问。

    “现在我们那里农村主要有‘五个难’。首先一个是行路难。”

    对话又是深入的,如同研讨。

    请看特写中的“实录”——

    莫文珍接着说,“第二是用水难。用水难有两个:一室饮用水难,二是生产用水难。”

    “广西不缺水,能不能把雨水存起来?”

    “有些地方这样做了,但还有些地方没解决。”

    “原来的饮用水源呢?”对饮用水这样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事情,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

    “干了。在我们那里,水井一般到十一二月份就干了。”老莫回答说。

    “广西有许多地方是喀斯特地貌,雨水虽然多,但存不住。”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解释道。

    “应该想办法,通过建水窖等方式解决缺水问题。”总书记说。随后又关切地询问,“去年国家投入资金解决了3000万人的饮水问题,也给广西安排了资金了吧?”

    “给了,广西去年解决了100万人。”熟悉情况的代表回答说。

    “今年还有安排吗?”

    “今年加大了力度,要再解决200万人的饮水问题。”

    总书记听后点了点头。

    关于其他几“难”的交谈,同样是如此,有问,有答,有交流,有探讨,既实话实说、简洁明了、畅所欲言,又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

    审议现场的一切,真真令受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为什么胡锦涛同志能问得那样具体,说得那样中肯深入、又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写中,也不忘简要提供有关“背景”:

    “2002年,胡锦涛到广西考察工作时,曾专程去看望从大石山区搬出来的莫文珍和乡亲们。此后,胡锦涛一直牵挂着他们。”

    原来,总书记不仅平易亲民,而且全局在胸,体恤“下情”、了解“民情”,求真务实!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采访写作教研室主任、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