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莆田市涵江区城区往西北方向,越过成片绿郁葱葱的山林,涵江人民的母亲河萩芦溪流淌而下,时而湍急,时而和缓,经过庄边、白沙、萩芦三个乡镇,至江口兴化湾注入台湾海峡。萩芦溪中游的外度水库、后溪水库,下游的东方红水库,是涵江乃至其它区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保证。2007年的萩芦溪美丽依然,然而几年前,萩芦溪也曾遭受严重的污染。一直以来,保护水资源和发展生产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是如何做到既保护了母亲河,又不影响两岸的生产发展的呢?
初夏时节的萩芦溪,有农民三三两两地在溪旁叫卖新鲜的杨梅。因为刚下过雨,溪水显得有些浑浊,同行的白沙镇人大主席李黎阳告诉我们说,没有下雨的话,水很干净,现在,夏天又有人在溪里游泳了。萩卢溪从清澈到浑浊,再从浑浊到清澈,不过几年间的事……
污染:急煞人大代表
2002年,莆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划调整,当年5月1日,萩芦溪主要经过地正式划归涵江区管辖。此时,溪水污染已经很严重了。由于溪流两岸盲目发展畜禽养殖,盲目进行矿石开采,再加上有些企业乱排污及沿岸群众乱倒生活垃圾,种植枇杷使用的农药也流入溪中,溪水水质在长期的污染中不断恶化。看着美丽的萩芦溪遭到的破坏,在2003年涵江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梁忠华、黄立平等20多位代表,分别提出了“关于安全卫生饮用水要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的建议”、“关于外度饮水工程库区环境整治的建议”。
建议很快得到了办理。区政府成立工作组,关闭了保护区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沿岸一级保护区内的枇杷园也禁止施肥。但是,就在整治工作刚刚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时候,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政府采取的种种强制措施,养殖户和果农无法收回成本,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干群关系紧张。2004年区人代会上,魏忠韶等十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开展萩芦溪流域环境保护专项整治的同时,重点解决山区农民的生活实际问题”的建议。经常委会会议讨论决定,魏忠韶代表的建议被列为2004年重点督办件。
如何在治理溪水污染问题的同时,保证沿岸农民不因此遭受大的损失,成为摆在区政府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监督:破解和谐难题
2004年5月,涵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到沿岸四个乡镇进行调研。
来到溪边,区人大办副主任杨延河惊呆了,小时候的印象中清澈见底的萩芦溪已经不见了,眼前的溪水恶臭不堪,特别是污染物排入处,看着令人作呕,“原来我们喝的水都是猪粪、垃圾里来的……”经过专业的机构检测,此时的溪水处于可饮用与不可饮用的临界点。调研组还到各乡镇,就如何保护萩芦溪问题,与村民、村干召开了两场座谈会。农民们的话很朴实:城市要发展,我们农村也要发展,要发展就会有人养猪,也会有生活垃圾。要关闭也可以,但因此造成的损失应由政府财政补贴。
调研组很快向常委会会议递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建议政府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大力宣传和推广沼气池及牧—沼—果综合利用模式,使水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
调研报告的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时任区政府副区长周如敏,带着农业、城建、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萩芦溪两岸,在吸收了常委会的意见,极力推广牧—沼—果综合利用模式的同时,采取了种种办法,引导农民科学种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溪两岸绿化进程,恢复植被;实施河道清淤、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周如敏现在已是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些治理工程都是他一手带队做起来的,回想当时的情景,他说,“当时,能按照环保条例做到零排放的,我们就放行。只有确实无法达到要求的,才限期搬迁或关闭。为了使山区农民经济损害降到最低,区政府有关部门多渠道给予帮助,能转向的转向,有损失的,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补助资金。”
经过前后三年多的治理,至2006年初,萩芦溪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关闭两岸养殖场51家,对29家规模化养殖场下达整改通知,推广沼气池200多口,推广生态家园50多户,溪水100%达到安全饮用水源水质。
跟踪:实现循环发展
“一不小心,污染就会反复,”周如敏说。其中,以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垃圾为最。为了进一步促进萩芦溪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工作,2006年4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潘春玉带队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以及区政府、水利局、环保局、农业局等有关领导,一行20多人,视察萩芦溪整治情况。
“潘主任带着我们,每天早上9点出发,沿着河岸考察,能步行的步行,没路的地方还请当地的农民在草丛中开路,有时一直走到中午12点多,”参与视察的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文波说道。这次视察活动,持续进行了近一个月时间,视察组查看了萩芦溪的主流和部分支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两岸养殖场的排污情况。
2006年5月26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召开,视察组向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萩芦溪溪水资源保护治理情况的视察报告”。在充分肯定区政府保护水资源的成效的同时,指出许多尚存在的问题:沿流域养殖场整治不尽到位;沿流域两岸毁林造果、开采沙石、水库边取土、放牧;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与本次会议上区政府“关于萩芦溪流域水资源保护治理情况的汇报”中,提及的几个主要问题不谋而合。
会议形成了一份纪要,发到区直各部门。会议纪要建议区政府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正确处理好治理与发展的关系。“针对养殖场污染物的排放,可采用微生物的科学方法处理污染物;针对沿河流域镇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要积极推广无害化处理,鼓励散养户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常委会的紧追不舍,给区政府治理工作“加压”。会议纪要发出后,区环保局进一步加大了排查、整改力度。2006年,恰逢省政府推广牧沼果户用沼气工程,区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去年一年,仅白沙镇就有4500多户人家安装了沼气池,其中,用户自家只需出资一千多元,镇里一次性补贴500多元现金和一些设备。安装沼气池后,一户人家只要养三、四只猪,就能解决全家洗澡、做饭等用能问题。根据区环保局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萩芦溪一级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均已关闭,二级保护区内的部分养殖场未达到排放标准的,目前都正在关闭整改中。
村民生活垃圾也采取集中处理的办法,在新县、庄边、大洋三个乡镇建设焚烧炉。对两岸锯石厂进行环评,对未达标准的厂予以关闭。废弃矿山的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工作正在展开。
邹文波用几个变化概括了萩芦溪的整治成果:“山区人民对水资源保护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污染源明显减少,山区森林植被破坏有效制止;水资源情况明显好转。”而涵江治理萩芦溪的实践更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时并举的。2004年区GDP增速13%,2006年,全区完成GDP总值120.39亿元,比增16.1%以上,溪水的治理并没有降低发展速度,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也实现着良性的循环。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7期《人民政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