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报道和宣传这一制度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而如何生动地报道好这一宏大主题,也考验着记者们的采访功底。2007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海外新闻部记者任永蔚、张鸥等采制的新闻特写《他们带着民意而来》可谓一篇出色的“命题作文”。
一、以小见大
这条新闻来自一场例行的新闻发布会,8位全国人大代表就自身履职做了例行总结,记者跳脱了会议新闻的窠臼,在发布会结束后,现场采访了其中三位典型性人物:村支书、经济学者和科技界代表,从农民、经济和科技等角度切入。比如:村支书毛丰美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每年收到大量村民的来信来电,他把家里的电话视为“三农热线”。宁夏社科院学者吴海鹰则多次参与西部贫困县的现状调研,她表示愿致力于“穷人经济学”传递弱势群体的声音。李主其代表则在四年前领衔提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法的建议,获得了中央政府的重视。三位不同的人大代表的不同的履职经历,共同折射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纳民意、广集民智的优越性。记者报道的篇幅虽小,但以小见大,反映出了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深刻主题。
二、回应热点
尽管这条特写的由头来自“会场”,却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热点问题。毛丰美代表通过切身感受反映的是三农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吴海鹰代表的贫困县调研从侧面反映了贫富差距、统筹发展的问题,而李主其代表的立法建议则直面了中国科学界的“学术腐败”问题。
在这条新闻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辉,以数字说话,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和建议对民意的深入把握。
三、捕捉细节。
细节是使新闻生动的必备元素,本条新闻尽管只有短短2分多钟,还是捕捉了大量生动的细节。记者从毛丰美代表那里捕捉了“三农热线”的细节,此外,毛丰美带着两个矿泉水瓶污水上会的细节也得到了充分表现。李主其代表随身携带的由总理签署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也成为记者极富有说服力的“新闻道具”,它直接说明了中央政府对人大代表建议的关注和落实,记者还强调了这一条例的签署日期的细节,即“‘两会’开幕前七天”,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四、生动表述。
会议新闻的语言容易程式化、概念化,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从解说词到同期声的选取,都力避虚词浮语。导语特别把代表的履职发布会表述为“作为近3000名人大代表的‘代表’,她们讲述了一年来履行代表职责中的故事”。
毛丰美代表的采访,记者力图还原他作为村支书的语言风格,两段同期声都是让用老百姓的话讲故事,而不是用抽象术语谈大道理。李主其代表在记者的追问下说出人大代表不是橡皮图章的比喻,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记者出镜报尾时,也没有流于形式,而是以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为背景了进行最后的点题,说出了人大代表来自不同领域,但带着广泛的民意,“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困”的深刻主题。
一条总长2分40秒的新闻特写容纳了这么丰富的信息和生动的细节,对会议新闻报道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本特写的语言表述和谋篇布局也体现了记者的采编功底。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两会办公室主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