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被称为新闻宣传的“金矿”,一向深受媒体关注。但要在此中挖掘提炼出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集体行使职权。长期以来,见诸媒体的多是常委会会议的程序性报道和工作动态方面的报道,难以全面深刻地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刻内涵,激发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何将常委会会议做成富有感染力的深度报道?今年获得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秋激辩为民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侧记》,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该通讯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草案)》的审议过程这一典型事件为报道对象,详细生动地再现了本次常委会会议对第三十九条有关“四停”强制措施是否应该写入监督条例的整个审议过程。通过记者的视角,从严格、规范、程序化的常委会会议的审议程序中,提炼出是否“依法制法”、“民主立法”、“为民立法”的真实场景。
审议是人大常委会议事程序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对法规案的审议,耗费时间长,投入精力多。为凸显审议中“激辩”“为民生”的主题,记者用心地截取会议的审议片段,着重写常委会组成人员“激辩”的过程,把一项涉及民生的重大立法事件放置到常委会会议这样一个特定场景下展开,从聚焦、交锋、续辩、表决四个环节切入,层层递进,通过对四个场景的描述,完整地将常委会“审议”“修改”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
“聚焦”提出了审议中的焦点问题:第三十九条有关“四停”强制措施是否应该写入监督条例;“交锋”和“续辩”凸显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第三十九条这一条款的反复斟酌和激烈争论,是记者落墨较多的部分,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真实地再现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心系人民、认真负责的履职过程。在这里,除了对人物、事件生动、准确的描写外,记者还进行了细节的补充:首先,“交锋”和“续辩”分别是常委会的联组审议和分组审议,这是审议形式的交待;第二,“……委员不得不建议,对第三十九条单独进行表决”,这是审议中委员对法规的表决提出的特别建议;第三,“……委员拿出了同在本次会议上被提交审议的《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全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这是委员用执法检查报告的相关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三个细节,将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调研、论证、酝酿的过程,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强烈的现场感。三个细节是补充也形成呼应,记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立法权进行了全方位的、完整的报道;“表决”记录了对法规草案进行激辩产生的结果,也是对审议最后成果的交待。
记者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再现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让读者从这个过程中读到和看到了法律法规在起草制定过程中的民主与严谨,从而加深了对地方人大立法工作的了解,也由此加深了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并从中体悟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内涵。
人大工作有很强的政治性,人大常委会议事程序具有法定性,这篇侧记语言生动简洁、规范严谨,行文流畅,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法律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足以见出记者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扎实的人大理论知识功底,这也是文章给新闻“淘金者”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人大论坛》杂志社社长、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