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开始曲 压混)
主持人:各位听众!每年的阳春三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都在北京聚首,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界,代表13亿中国人民,确定中国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走向。而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与审议和讨论,倾听代表的声音,诠释国家的政策方针。这些代表、委员中,有工人和农民,也有官员和专家,他们如何与领导人共商国是?决策者们又怎样倾听和回应百姓的酸甜苦辣?请听《两会热点聚焦》:民有所吁,国有所应。我是主持人×××。
(音响1,三位人大代表观点出)
“代表1:建议到2010年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
代表2:对于农民工选举要拿出具体办法。
代表3:进一步赋予一点优惠政策。”
主持人:“两会”,不是听讲话、拍巴掌的会议,而是集纳民智、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意志和权利的会议。在各个会场内,代表和委员为民说话、忠实履职、畅所欲言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些百姓“代言人”并不是自说自话,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他们的听众,也是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很多科学决策就是在了解基层情况、进行观点碰撞后产生的。
来自西藏的年轻女乡长晓红,是人口不到3000人的珞巴族的代表。她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与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则急切想知道珞巴族百姓还需要中央政府的哪些帮助:
(音响2,胡与晓红对话出)
“胡锦涛:你同珞巴族的群众一起生活,你了解我们珞巴族的群众,(他们)希望政府进一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
晓红:进一步赋予一点优惠政策。
胡锦涛:这个指的是哪一方面呢?
晓红:现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是100%,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有些珞巴族家庭比较困难,读不到大学,特别难。”
主持人: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执政党,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根本就是改善民生。所以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民生”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主流语。在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审议和讨论中,胡锦涛多次强调:
(音响3,胡讲话出)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认真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族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主持人: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年度例会上,代表们还要代表13亿中国人民来表决《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草案。这也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他们的意见对法律的形成至关重要。汇集了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后,《物权法》草案修改了60余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也修改了15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正是中国在立法工作中一直秉承的原则,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说:
(音响4,吴讲话出)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于立法活动的整个过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主持人:就是秉承这样的原则,在过去的四年里,一批长期未能解决的立法难点得以解决、诸多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立法项目相继完成。
同立法一样,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另一重要职能。吴邦国委员长向13亿中国人民作出这样的承诺:
(音响5,吴讲话出)
“(人大要)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社会普遍关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着力推动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面对来自基层的代表,他表示人大监督重在为老百姓办实事:
(音响6,吴讲话出)
“(人大监督,督)办一件是一件,办一件老百姓得一件实惠,而且也可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主持人: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直接接受人大的监督。参加“两会”,政府总理温家宝给自己和所有的政府官员提出了6字原则:多听、少说、负责:
(音响7,温讲话出)
“多听呢,就是要广泛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少说,就是我们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少发指示,少说空话;少说不等于不说,对于代表委员的质询和意见,要负责地介绍政府工作的情况,如实地回答问题。负责,就是要把代表委员的提案和意见,做到件件落实,以改进政府的工作。”
主持人:作为总理,温家宝把倾听民众的声音,然后扎扎实实地为百姓排忧解难当成自己的职责;代表们则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将基层的声音传递给总理。有媒体评论说,今年“两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务实性更加突出。为了能跟温家宝总理直接对话、反映问题,“两会”期间出现了代表们争抢话筒踊跃发言的场面。
西南部贵州省的领导石宗源就曾感叹过这种对话渠道的畅通:
(音响8,石讲话出)
“群众有困难找喜秀,喜秀有问题找总理。”
喜秀的全名是杨喜秀,她是贵州省一个贫困地区的乡长,也是来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看到温总理来到贵州代表团,她直言不讳:
(音响9,杨、温对话出)
“杨:扶贫攻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路都不通,水都没吃的,还谈什么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现在乡与乡之间的公路算通了吧?
杨:乡公路全通了。
温家宝:乡到村(的路)还没有完全(通)?
杨:没有。所以请求国家帮助解决,加大对我们西部贫困村、贫困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这里我们有问题找总理,在乡镇,老百姓有问题还不是找我,还不是一样。(会场内大笑)
温家宝:你讲的都是大实话。”
主持人:不仅是中国内地的代表委员感受到了这种民主气氛,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籍的代表委员们也利用“两会”畅所欲言。港澳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面对来自港澳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重申了中央政府对两地的支持:
(音响10,贾讲话出)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和帮助香港继续巩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和帮助澳门推动经济的适度多元发展,深化内地和港澳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而在与台湾籍全国人大代表的交流中,他则强调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信心与能力:
(音响11,贾讲话出)
“台湾自古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台独’分裂活动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反对台湾当局通过‘宪改’来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等分裂活动的立场坚定不移。13亿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主持人:国家的统一、繁荣、和谐是百姓所盼,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是百姓所吁。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利剑扬眉出鞘,百姓称快。2006年,上海市“一把手”陈良宇因严重违纪被免职并立案侦查一事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舆论普遍认为,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人民的代表坦陈了经济工作领域存在的制度漏洞,也表达了中国的执政党将从澄清吏治入手,促进社会风气良性转变的坚定决心。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说:
(音响12,曾讲话出)
“希望各级党组织在新的一年里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要以我们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来带政风促民风,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成效。”
主持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和作风。来自上海的人大代表们深谙这一道理。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就是上海代表团的代表,他在与代表们交流时就上海的发展谈了自己的想法:
(音响13,黄讲话出)
“我感觉到当前正是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对上海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第二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在服务中加快和更好地发展上海,最重要的是要坚决保证中央的大政方针在上海的贯彻落实,更好地为全国服务。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上海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我觉得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主持人:健全制度,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堵塞制度中的漏洞,从制度上根治腐败这一社会顽疾是中国执政党提出的重要方针和要求。对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强调:
(音响14,吴讲话出)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的过程,这些腐败现象的解决,从根本上要靠制度,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
主持人:为官者清廉守则,才能保证为民者的安居乐业。百姓何以为“乐”?决策者已指明了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此,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向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建设惠及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的想法:
(音响15,李讲话出)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利:(免费施行)义务教育,取消学杂费;建设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公共的文化馆、文化站;县级建综合文化馆,乡建综合的文化站;村村通电视,广播就要做到全部覆盖……”
主持人:当今的中国,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百姓对“安居”的需求比以往更高、更多,因此,“安定有序”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怎样提高百姓的安全感?如何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把“平安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告诉给代表们:
(音响16,罗讲话出)
“要着力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要着力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真正使平安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确保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主持人:有媒体称:“两会”是中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它决定着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更关乎着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正因如此,百姓关注“两会”,实质上是关注会议的进程、关注国家的决策能否与自己现实的期待产生共鸣。参政热情的高涨,交流渠道的便捷,使得代表、委员直言谏政,决策者心系民生,民有所吁,国有所应。也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代表的歌声才能响彻会场:
(音响17,侗族代表歌声出)
听众朋友,以上您听到的是“《两会热点聚焦》:民有所吁 国有所应”。感谢您的收听。
(本文播出于2007年3月1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