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两会”,国际台获得了领导人下团组活动的报道权。面对丰富的采访素材,国际台的记者编辑和签稿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是每日做一组常规的录音报道,而是希望能不辜负采访时的热情投入、不愧对采访现场曾经感动过自己的种种情景,更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把中国政治的骨架和特点、把“中国式民主”的方式和特点、把中国领导人的风格和特点……亲切、生动、有效地传达给海外受众。
因此,有了这篇几经酝酿的作品。
中国“两会”怎么开?共商国是怎么商?这是这篇报道主要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报道要完成的任务。
面对如此严谨的内容、磅礴的题材,要怎样才能切实达到预期中的传播效果?把宏大政治具体化、把抽象民主感性化、把会议报道现场化,是作者在创作时的追求。因此,报道以直白的语言来解读“两会”的内涵和本质,以具体的对话来说明“两会”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报道用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各自的表态来体现中国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间的关系以及监督双方的恪尽职守;通过对现场多种交流方式的再现来反映中国代议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民主渠道的畅通多元。
而2007年“两会”是上届政治局常委最后一次集体参加“两会”。九位常委在“两会”期间参加各团组审议的音响素材颇为珍贵,集齐实属不易。因此,报道根据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九位政治局常委分管的重点工作,精心选取了他们参加讨论审议时的音响。经过精心谋划,串联成篇。
所以,报道中既有中央领导对基层困难的不断追问,又有省部级官员的由衷感慨;既有基层代表反映问题时的直截了当,又有中央领导部署工作时的坚定果敢。
所以,报道内容虽然是民主政治的“大全景”,但切入点是反腐败、两岸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等“小近景”;并在真实报道的基础上追求感染力和宣传实效。
所以,报道中除了新闻性内容外,还穿插运用了会场内的掌声、笑声、歌声,既有传达民主氛围的考虑,也有还原现场的设计。
而在采写过程中,创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如实传达出了作为现场目击者的感动之情。报道中选取的场景和对话都是现场记者最为感动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除了注重对新闻事件本身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平衡报道外,创作者的激情和真情也融入了报道之中。
对于广播而言,这一作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报道,也是节目。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既追求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冷静和针对性,也力求拥有节目应有的技巧、情感性因素和感染力。
而外宣作品与对内报道在表达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实质是“中国立场”,采用的方式却应该是境外受众熟悉和认同的“国际表达”;我们所讲的是“中国故事”,但要达到的效果是使其可以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进行“国际传播”。这就需要在宣传和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用业余的语言来讲述专业的话题,用生动的方式来介绍政治性的内容。这一报道就在一些细节表述上进行了尝试,力求既有正确的立场,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故事性和情节,以此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当日的作品虽然是一番心上温黁过,策划、选材、撰写、制作各个环节都几经斟酌,但毕竟是第一次报道“两会”期间领导人下团组的活动,今日看来,作品仍有不完美、可商榷、尚改进之处。
让人欣慰的是,作品播出后,海外听众反馈颇多、关注颇高。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中国,这是国际台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也是骄傲和信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