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精心准备,为了捕捉那一时刻

——《总书记为农民代表解“难题”》的采写经过

邹声文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738晚上,两会期间繁忙程序报道中的一个“空档”,我接到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领导的任务通知:第二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将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和广西代表团的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由我负责新闻报道。

    作为长期参与时政报道的“老记者”,自然知道这一任务的分量;作为一名老记者,我也知道领导机关一般会提供消息稿。但我觉得,在受权播发消息之外,还可以争取写点别的东西。当天晚上,我找出了广西代表团的代表名单,在新华社资料库里和互联网上逐一搜索,查找每一位代表的背景资料,打印成册,以备万一。随后,我又认真检查自己的录音机和其他设备,杜绝关键时刻的“急外事故”。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找到广西代表团的新闻联络员,索取今天发言人的代表名单。将这份名单与代表背景资料相互对照,我锁定了三四名最可能出活儿的“关键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莫文珍。他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是广西百色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党支部书记。尚兴村原来地处大石山区,乡亲们生活十分艰难。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这个村整体搬迁,村民们异地安置到一个扶贫开发点。2002年,胡锦涛到广西考察工作时,曾专程看望了从大石山区搬出来的莫文珍和乡亲们。了解到莫文珍的“特殊背景”后,会前我寻找机会跟他交换了联系方式。

    时近9时,胡锦涛总书记到了广西厅外。合影留恋后,他和代表们一起走进会议室,按照大会日程的安排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

    参加过代表团审议的记者都知道,代表们在分组审议时,经常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市县、乡村、企业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汇报多、审议少,成绩多、新闻少,要找出值得写的内容并不易。当天上午也是这样,自己圈定的前两位“关键代表”发言也很平淡。一个个代表的发言过去了,我一边作着简要的笔记,一边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

    莫文珍发言了!但一开始,他的发言也较平,谈的主要是自己村的巨大变化。突然,他带着浓浓的乡音,对总书记说:“现在农民的日子好了,但还面临一些问题。”

    “老莫,您看都有哪些问题?”望着55岁的莫文珍,总书记亲切地问。这一亲切的称谓,一下子拉近了莫文珍和总书记的距离,也让我精神一振:可能有精彩的场景了!

    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治病难、养老……莫文珍一一向总书记报告了当地农民生活中的“五个难题”。胡锦涛总书记边听边记,与莫文珍聊了起来,仔细了解有关情况。他们的话题鲜明集中,关系亿万农民。我一边记一边想:场景不错,可以写一篇东西。

    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完所有代表的发言后,发表了讲话。他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央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最后,他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总书记的讲话,针对性极强,相当于一一解答了莫文珍等代表提出的“难题”!

    12时许,总书记讲话结束。我迅速回到新华社两会报道组设在大会堂一层的发稿中心,着手整理笔记、核对录音、梳理思路、写作稿件。两个小时后,我拿出了初稿。经新华社领导何平、副总编辑吴锦才、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张宿堂的精心修改、提炼后,稿件送领导机关审定,并于次日播发。

    稿件播发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报纸和各省区市的主要报纸共计100多家采用,各大网站也在首页头条位置转载。许多报纸的编辑对这篇稿件给予了肯定,认为是当年两会领导人活动报道的一篇精品,认为稿件场景鲜活,立体感、现场感强,使严肃的时政报道生动起来;对话和细节的选取,充分展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平易近人、关注民生的风采和人格魅力。

    (作者单位: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