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9号重阳节起,上海70岁以上老人在非高峰时段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然而这项尊老敬老的好政策却在出台伊始就遭遇尴尬。因为没有相应补贴,公交企业认为遭受了损失;普通乘客觉得车辆更加拥挤;连不少免费乘车的老人也常常因为遇到各种冷遇而感觉不快。在昨天的座谈中,为什么好政策没有收到好效果成为了与会者的议论焦点。吴复安代表说,从政策本身而言,对老人的社会福利,更应该强调“普惠制”,像现在有条件的优惠反而容易造成负面效果:
(实况:会误解为政府鼓励老人外出,因为你如果不外出,不去挤公交,就不能享受优惠。对老人的优惠,不能有区别的、有选择性的,你一加条件,就是鼓励老人出行。福利保障不要直接冲击我们上海已经比较紧张的交通秩序,完全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考虑。)
吴复安所说的“其他办法”指的是用直接补贴代替乘车免费。如今,针对这项优惠政策的政府补贴方案已基本确定,公交企业将得到约3亿元的补贴,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就建议,为什么不把这3亿元作为交通补贴直接发放给符合条件的老人,既让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福利,也不会因为只有出行乘车才能享受优惠而造成原本就拥挤的公交雪上加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指出,如果政策出台前能够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这样的问题很可能就不会出现:
(实况:为什么这么好的好事,带来的意见这么多,你说要不要好好反思?暴露出来的矛盾确确实实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在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时,采取什么办法?还是采取行政做一个决定,发布一下,还是多听听群众意见的方法来决策。只有民主决策了,科学决策了,才能达到正确决策。)
“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已经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指出,公交出行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政府在涉及民生的决策出台前,充分的调研和听证必不可少。
以上由东广记者杨叶超报道。
(本文播出于2007年12月14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