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

报道人大监督工作要从深层次开掘

——《公交优惠好事情没做好,折射政府决策听证缺失》采写体会

杨叶超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11-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自从市政府推出“7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车”的惠民政策后,各方面的反响不断。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不管是老年人、普通乘客、公交企业和司乘人员都对这一政策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颇有意见。但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构,上海市人大针对这一事件进行的调研引起了我的关注。

    虽然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把当天调研的内容定为“城市交通建设”这个比较宽泛的题目,但每一个参加调研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都很清楚,调研的主题只有一个:“为什么新近推出的公交优惠措施会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反应?”到交流发言阶段,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了这项措施上。

    听到交通局负责人介绍,为了赶在重阳节当天出台这项政策,前期调研、准备的时间非常紧张,以至于和这样政策密切相关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没有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有多少老年人享受这样的待遇?”的答案是从民政系统的资料中得来的;“平均下来每个符合条件的老人每周会乘公交车出行几次”的答案是交通局下属的一个部门估计的;“推出这项政策会给公交系统带来多少经济上的负担,通过什么渠道缓解这种负担”这个问题甚至都来不及考虑;更别说像“万一老人在免费乘车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该由谁负责”这样的深层次问题了。

    交流中,调研者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政策出台的论证不够,准备不足,措施不力”。首先,关注民生,为老年人减轻公交出行压力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免车费”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考虑给符合条件的老人直接的交通补贴是不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从而避免因为“必须要乘车才能享受优惠”的前提条件,客观上促使很多老人非必要的增加出行,也增加了上海原本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公交压力。在政策出台前,有没有听取过老年人,公交企业、公交司乘人员以及普通市民的意见。其次,在政策实施前,相应的准备工作是否都已经到位?对于公交企业因此而减少的收入通过什么渠道解决,解决多大比例,会不会对公交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免费乘车该用什么凭证,用身份证或者社保卡是否又会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有没有专用的免费乘车凭证?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在提出诸多问题的同时,归结到一点,就是“政府部门作出决策的时候往往缺少听证意识”,一厢情愿的决策往往因此而顾此失彼,最终导致好事情没有做好。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说,当天的调研可以采写的角度和内容很多,可以具体展开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提出的改进意见,也可以反映政府职能部门对人大监督的积极回应。我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听证意识缺失”这个角度首先是觉得,这更符合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层次。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既要针对具体事例,更应从中发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也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强调的问题。同时,我也感到,“决策缺乏听证意识”是目前很多政府职能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这次暴露的是交通部门的问题,但类似的好事情没有取得好效果的情况并不罕见。

    其实从上海人大自身来讲,“加强听证意识”已经被提到相当高的程度。召开各种立法听证会,社区听证会,专家、部门座谈会已经成为了上海人大的常规性工作。然而在监督政府工作方面,怎样促进政府决策也更具有“听证意识”,我觉得,这是人大此次调研成果的最核心的价值。抓住这个切入点,也就抓住了深化报道的关键。

    (作者单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来源: 中国人大网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