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代表委员的身份与各团组成员共商国是的活动一向是海内外媒体报道的重点。作为外宣媒体,国际台采写的录音报道《民有所吁 国有所应――中国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在秉承此类报道大气严谨风格的同时,较好地把握了外宣的规律性,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在精心策划和严谨报道之间、在客观表达和主动宣传之间突出了对外报道人大制度的针对性,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外宣实效。
作为人大制度的对外报道,节目的针对性尤为重要。海外受众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两会”期间中国领导人与代表和委员们共商国是的活动比较关注,但同时他们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有着种种误解与猜疑。针对这一情况,该节目把领导人与民众“代言人”共商国是作为报道主线,介绍了“共商”的民主方式及对话的直接渠道,从中既展示了我决策层敢于直面各种意见,善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胸怀,也比较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该节目以一段选自三位人大代表发言的音响作为开始,其内容分别是就国家财政安排、农民工选举办法以及中央对地方优惠政策发表的意见与建议。三位代表的话语简洁且具感染力,进而自然地引出记者在节目起始部分的报道内涵:‘两会’不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听听领导讲话、拍拍巴掌的会议”,而是集纳民智、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意志和权利的会议。进而,针对外国听众的收听习惯,记者对中国人大代表作为“百姓代言人”如何反映民意进行了概述,即引出了中国最胡锦涛主席与仅有3000人的少数民族珞巴族女代表晓红的一段对话。这段发生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与基层人大代表间的对话内容本身就颇具吸引力,而采自现场的音响,又令受众听来真实自然。
对外报道中国的时事政治最忌采用直白的宣传手法,在表述的方式和方法上必须尊重外宣的规律性,把握好报道的“角度”和“尺度”。广义上说,报道的基点是“中国立场”,但表达的方式却应是境外受众所熟悉和认同的“国际表达”方式;报道的内容是“中国故事”,但所表述的事情应是可以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内容。这篇报道在这点上把握得比较得当,并未直白地宣传中国的“民主”体制,而是寓民主于事实之中,以所采访的新闻事实,包括音响内容为核心,循序渐进地阐述报道的主题。报道围绕民主政治的主题,分别选取了反腐败、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台湾问题等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了中国领导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情感和密切关系,进而传达了中国政府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执政理念。
此外,该节目所采集的现场音响也比较精彩,使得整个节目听起来真实、生动,具有广播所特有的感染力。“两会”期间,领导人下团组的活动多达数十场,可供报道的素材非常丰富,这一节目中所选取的场景和对话都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集中播报了九位政治局常委参加人大各团审议讨论时的现场音响。这其中,既严格遵守报道要求选取一些典型片断和对话,又精心扑捉重点,串集成篇。报道中既有领导人与基层代表的对话、省部级官员的感慨,又有询问、汇报、反映、回应,场内掌声、笑声与歌声的运用更真实传达出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时的民主氛围。可以说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得益彰,既有衬托,也有补充,巧妙地形成了二元焦点――即代表直陈问题、提出建议;领导人认真听取、坦率作答,并及时作出工作部署。
需要指出的是,《民有所吁,国有所应——中国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录音报道的题目似有不妥。因为,作为广播节目的题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朗朗上口,而且不应有有报刊所常见的副标题。即便是需要,也要根据广播的特点进行处理。但是,这个题目在中文播报时很是拗口。虽然,国际台的数十种外语广播在处理这个节目的题目时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避免这个问题,但在华语广播中这毕竟是一个缺憾。
(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