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报道 > 代表委员风采

“养活‘一棵树’是我们的情怀和担当”

浏览字号: 来源: 海南日报 2016年03月12日

海南日报集团全媒体中心特派记者杜颖、卢天琴专访肖杰代表。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王凯 摄

  两会E访谈

  [名片]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委书记肖杰

  记者:海南日报 杜颖

  主持人:南海网 卢天琴

  我国第38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参加全国两会的海南代表团沉浸在一片“为岛礁添绿”的温暖呼唤之中。全国人大代表肖杰带着三沙七连屿岛礁——西沙洲上种的木麻黄照片,在北京与代表们分享,曾经小小的一棵树苗,经过2年的时间长到了4米多高,西沙洲绿树成荫,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为三沙岛礁植树添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期待。今天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接受本报“两会E访谈”,畅谈他对岛礁植树绿化的点滴故事,他动情地说,“种活“‘一棵树’,体现的是三沙人的情怀,更是关心关注三沙发展的全国人民的期盼,我们有责任以实干担当、久久为功的精神,做好这件事。”

  网络认养:“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启思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从今年开始有了关于开展“三沙网上树木认养活动”的策划呢?

  肖杰:“互联网+树木认养”想法,三沙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今年年初在赵述岛开展了“网络树木认养” 的启动仪式,首批500棵树一经公布就在网络上被抢认一空。“互联网+树木认养”是一个很好的让大众参与三沙绿化行动的方式,认养树木的人不用亲身上岛,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自己所认养树木的成长情况,这本身就是新探索。很高兴看到在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都关注美丽三沙的建设,认养种树让更多人有了更好的方式了解三沙,参与三沙的发展,凝聚更广泛的正能量。

  大家可以关注“美丽三沙”微信公众号,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便可以随时了解三沙的树木认养活动,下一批认养活动很快就会开始。别看一棵树小,但它的传播影响面大,在“互联网+”新方式下,人们参与三沙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植树造林,背后连接着的是一种关心、一种情怀、一种神往。

  从“不敢想”到“绿树成荫”

  记者:三沙设市几年来,为岛礁添绿一直是不懈努力的方向,植树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三沙的载体,在为岛礁添绿方面,这几年我们有了哪些新探索?

  肖杰:可以说,岛礁种树十分不易,非得有百折不挠、久久为功的精神。几年前,我问过鸭公社区居委会主任叶兴彬,岛上能不能大规模种树,这位十几年守在岛礁的“老”渔民对我说:“太难了!”因为那时候,只有叶兴彬自己在鸭公岛家门口种了孤零零的一棵椰子树,像呵护小孩子一样,用纸箱子埋在珊瑚碎中锁水,拉来的淡水自己不舍得用,却用来灌溉树苗。但是我跟他说,我们可以种树,过去种不了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淡水,没有人管理,但是这些条件都会创造出来。后来,鸭公岛就以居委会名义,组织种下了100多棵木麻黄树苗,岛礁上有了海水淡化设施,有了发电设备,多数都活了,尽管2013年“蝴蝶”台风让树木遭遇了重创,但是后来经过大家努力重新种树,现在鸭公岛绿树成荫。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岛礁最根本的绿色环保就是植树造林。在此启发下,三沙实施了岛礁绿化一期、二期工程,进而推广到西沙洲、甘泉岛、羚羊礁、赵述岛等,开展大面积种树。

  “三沙岛礁种树条件难于沙漠”

  记者:在岛礁成功种树,实际操作中应该有很多门槛要跨过是吗?

  肖杰:的确,在岛礁种树比沙漠还难。开始时很多岛礁都不具备种树条件,有的岛礁全是珊瑚礁,有的岛礁都是砂砾,比如西沙洲全部都是沙滩,选不好树种,几乎无法成活。更困难的还是交通条件,树需要有人管理,茫茫大海上非常不便,水电、技术、管理,缺哪一样都不行。于是我们定下种树任务目标,基层政权建设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干部和渔民坚守在岛礁之上,我们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帮助研究树种,不同岛礁种植不同的树,“一岛一策”,还要保持生物多样性,形成立体树种体系。我们还派工作组去内蒙古借鉴学习在沙漠中种红柳的经验,学习怎么固水;同时,我们加大岛礁的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海水淡化设施和发电设备,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树木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可以看到的成效是,去年,我们种活了30万棵树木,为三沙生态环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起到了防风固岛的作用。“绿”是老百姓宜居的重要因素,没有“绿”岛礁就没有神彩了。

  今年三沙岛礁植树50万棵

  主持人:听说按照计划今年三沙要在各岛礁植树超50万棵,大大超过去年的30万棵数量,我们要通过什么办法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植树?

  肖杰:我们非常有信心完成任务,也有很好的措施保障。首先我们有树苗,三沙在三亚市建设了树苗培育基地,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为三沙捐树,目前有很多家银行联系我们希望能够为三沙捐献树种,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支持三沙植树活动,另外还有“互联网+”的发展,军民携力齐动手,当然,三沙市财政也会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

  这次海南日报社也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三沙,我们很感动,我们也一定努力种好管好树木,通过互联网让每一位网友都参与进来!

  主持人:三沙的“一棵树”,体现的是科学创新,体现的是干部作风,体现的是民生建设,体现的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肖杰:是的。种树体现的是三沙的精气神,要种活一棵树,必须要有“忧国、为民、实干、创新的精神”才能干得成。

  比如,为什么说种树体现实干?要种下一棵树,还要管好它、种活它,可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啊!几天不上岛礁,树没人管就死掉了,有了居委会基层组织,有了干部和渔民的付出,树才能活。还有我们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的都是实干精神。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建设美丽三沙,推进岛礁绿化工程一步步地向前,我相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三沙一定更加美丽,是大海绿洲,是人间天堂!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杜颖  北京3月11日电)

责任编辑: 陈扬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