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时政要闻>>综合报道

胡锦涛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11-12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1月1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吉隆坡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这是会见前两国领导人在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本报吉隆坡11月11日电 (记者吴绮敏)国家主席胡锦涛11日在吉隆坡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就进一步加强中马战略性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胡锦涛强调,中方愿同马方一道努力,不断拓展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胡锦涛表示,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建交35年来,中马关系日趋成熟,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04年两国确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相互信任不断加深。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去年双边贸易额超过530亿美元,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日益活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效。教育、文化、防务等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扩大,民间往来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中马也保持着密切沟通和协调。中方高度赞赏马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立场。

  胡锦涛指出,回顾中马关系35年发展历程,我们有几点体会。一是中马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已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两国关系发展具有坚实民意基础。二是双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和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不断夯实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三是两国领导人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积极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胡锦涛强调,为进一步推动中马关系发展,双方应该落实好两国《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实现共同发展。为此,中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经贸合作。稳定双边贸易,充分利用明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条件,努力挖掘潜力,促进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加强投资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国相关企业参与马来西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利用多种融资渠道,推动两国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扩大能源资源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拓展金融合作,加强两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交流,加强多边协调和配合,共同推进东亚地区财金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国际金融稳定。第二,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中方欢迎更多马来西亚青年学生来华留学。希望双方密切配合,办好在马孔子学院。中方期待马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展示,希望这一盛会为促进中马交流合作搭建新的平台。第三,加强防务安全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第四,密切国际和地区事务合作。中方重视马来西亚在东盟、伊斯兰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将一如既往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共同体建设,继续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

  纳吉布代表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表示在马中建交35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来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表示,马中建交35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马中关系也取得重大进展,两国建立了重要全面的战略性合作关系。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将把马中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双方合作取得具有更加实质性意义的成果。

  纳吉布完全同意胡锦涛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建议。他说,马中关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核心价值。发展马中关系不仅对两国发展有利,而且对整个地区发展有利,前景广阔。今年前9个月,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马方愿扩大同中方在经贸、金融、能源、农业、渔业、教育、科技、旅游、防务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他表示,作为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中国为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马方愿同中方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马方赞赏中方高度重视同东盟的合作,积极参与东亚合作进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方高度赞赏中方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马来西亚愿同中方一起,在新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两国战略性合作关系。

  会谈结束后,胡锦涛和纳吉布总理出席两国合作文件签字仪式并共同会见记者。中午,胡锦涛出席纳吉布总理举行的午宴。

  当天上午,胡锦涛还亲切看望了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

  令计划、王沪宁、戴秉国等参加上述活动。

  来源: 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12日
责任编辑: 包瓴瓴
相关文章
胡锦涛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米詹
胡锦涛主席抵达吉隆坡
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引起强烈反响
胡锦涛主席将访问马新两国并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胡锦涛主席为新版《中国与非洲》创刊号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