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视点

大胆实践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唐天标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民日报》 2012年3月13日 09:39:2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从文化发展的更高起点出发,把锐意创新作为不懈追求,勇于改革,大胆实践,敢于开拓,积极努力,加快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诉求,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国家、民族的价值理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了向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无论是波峰浪险的郑和下西洋,还是历经曲折的鉴真东渡,无论是戈壁漫漫的丝绸之路,还是山重水复的茶马古道,历代先贤传送的不仅仅是丝绸、茶叶、瓷器和商贾的贸易,更有价值的是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东方文明。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窗口。彭真、耿飚、贺敬之等老一辈领导同志先后担任中心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担任现任主席。长期以来,中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为宗旨,组织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交流及爱心公益活动,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创新自主文化品牌,先后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往来,与各国文化、教育、经济、科学和体育机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主办了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亚洲文化年和2007—2010联合国和谐之声文艺演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热爱地球、拥抱明天、多样文明”论坛,以及中国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建交大型周年庆祝活动,并在联合国、泰国、印度、西班牙举办“水墨聚焦国际艺术展”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扬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很显然,当今世界,中华文化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亟待我们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国际文化传播交流,是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要看到,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仅仅有GDP的增长,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更谈不上世界强国。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产生影响力。总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尤其是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模式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认识,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来把握,放到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在这样的形式和背景下,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有责任积极研究、精心筹划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精心组织好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力求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增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重在创新贵在实践

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加速推进的新时期。面对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千载难逢的良时盛世,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重在创新。首先是要把转变观念作为总开关,把锐意创新作为不懈追求。因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尽管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去迎难而上,积极创新。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既要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不断提升文化的原创能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悉心研究国外观众的文化需求和接受方式,善于吸收外国文化积极先进的养分,有针对性地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模式,探索和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品种、新的区域,加快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贵在实践。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激励创新,无疑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生气与活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做起来,也就是我们一再倡导的贵在实践。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资源,有大量优秀的文化人才和作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也一定会多姿多彩,丰富异常。《水墨聚焦——走进西班牙》,《中华风采》亮相伦敦,《多彩贵州风》上演美国新泽西大剧院,都是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的生动实践,值得提倡和鼓励。我们将欣喜地看到,在积极开拓、勇于尝试的实践中,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会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与发展。而这些生动的实践,必将有益于传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有益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第一副主席)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