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视点

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

陈佳贵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民日报》  2010年8月4日 15:46:59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我国经济的特殊性

  2010年,我国经济不仅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遇到许多两难问题,而且具有许多特殊性,可以称之为“转变之年”或“过渡之年”。

  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去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央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我国GDP增长率达到9.1%,超过增长8%的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三种前景:一是增速达不到8%的预期目标,经济出现第二次下滑;二是增速迅速攀升,全年增速超过10%,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并向过热的方向发展;三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保持在9%—10%之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第一种前景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必须认真对待。第二种前景也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态势变得更加复杂。第三种前景的可能性最大,也是我们所期望和要力争实现的,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实现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

  由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向准备实施“十二五”规划转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跟踪分析,“十一五”规划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可以实现,特别是数量方面的指标,如增长速度等已经提前实现,但节能减排等指标还必须经过最后冲刺才可能完成。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预定的目标,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经济能向实施“十二五”规划平稳过渡,使“十二五”规划能有一个好的开局。

  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形成的偏重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结构调整、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趋向,中央在今年年初已经作出部署,强调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力求今年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多、过快发展,减少某些行业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力争今后5至10年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如果能够实现这三个转变,我国经济就将步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期,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确认识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

  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1.9%回落到10.3%,回落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9.6%回落至15.9%,回落3.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5.6%回落至24.8%,回落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有所回落。这些指标的回落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判。

  这次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增速回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GDP增速前低后高,去年一季度只有6.2%,二季度上升到7.1%,三季度上升到7.8%,四季度上升到10.7%,呈逐季上升的态势。在正常情况下,今年的GDP增速自然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如果采取基期增速不变法来衡量,今年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与一季度是基本持平的。二是2008年底以来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效应在2009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充分显现,从今年二季度开始逐渐减弱。以投资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3.0%,比去年同期回落15.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6.7%,回落7.4个百分点。与此相联系,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相反,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只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三是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调,包括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货币政策逐步由去年实际上的过度宽松回归到今年的适度宽松,客观上降低了对经济刺激的力度。比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在连续上涨15个月后开始下降。上半年,扣除土地购置费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一季度回落20.4个百分点。又比如,二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扣除价格因素,6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回落约0.4个百分点,占整个回落速度的14%左右。

  这次增速回落是正常回落还是非正常回落?有三种情况的增速回落,即高位回落、中位回落和低位回落。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与2000—2009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一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快于2000—2009年一季度14%的平均增速。再从年度看,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我国GDP的预期增长目标都是7%,但实际执行结果超过很多,从2003年开始连续5年超过10%。为了缩小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也为了增加就业,我们把年度GDP增长预期目标上调到8%。如果把8%当作最低预期目标或保底目标,我们有理由将9%定为中位目标,把10%定为高位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1.1%,二季度也达到10.3%,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测,今年全年我国GDP增速可能接近10%。因此,目前增速的回落不是在9%的水平上回落,更不是在8%的水平上回落,而是在10%以上的高水平上回落,是一种正常回落,回落的速度是可控的。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处在合理的增长区间。

  这次增速回落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换句话说,这次增速回落是否还会继续下去?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明确所谓“二次探底”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底”肯定不是指2008年和2009年年度GDP的数字,因为它们都在9%以上,而应该是指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2008年四季度GDP增速为6.8%,2009年一季度为6.2%。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半年比较,可能还会适度放缓,但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虽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欧洲一些国家虽然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但已经制定出应对方案;日本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因素;主要发展中大国的经济仍很有活力。也就是说,尽管国际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比去年要好。正因为如此,我国出口增速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升35.2%。下半年,我国出口环境仍将复杂多变,扩大出口困难很多,但可以预料我国出口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可能由负转正。从内需方面看,这些年我国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1%,二季度增长18.5%,比一季度的17.9%还上升0.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在15%以上。随着国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政策和刺激消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我国消费增长仍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虽然应当转变,但保持投资的适度稳定增长还是必要的,只不过投资方向、重点和结构需要改善。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动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须注意几个问题

  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配。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不要出现跟风现象:一说刺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台刺激措施,生怕自己落后;一说退出,又争先恐后地出台退出措施。这样会出现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剧经济波动。

  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核心。首先,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经济还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但是,经济增速太高,各方面的需求旺盛,企业没有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就提不上议事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要大爆发,那时损失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一个合理幅度之内,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其次,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对能源、铁矿石等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价格在大幅度上涨。今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塑料、铜、成品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并不多,但价格上涨超过60%,这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成本的上升、职工工资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推高工业品价格,增强通胀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幅度之内,过快的增长会进一步推高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变为现实。

  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保证。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长远的深层次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把各种专项基金、国有企业收入、社保基金等都纳入国家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权威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加快资源税和其他税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改变国有投资无人负责的情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增强服务职能,大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这些改革虽然是长期任务,困难很多,但必须积极推进。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等。总之,应把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下,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