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视点

浅谈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

于德生

浏览字号: 来源: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26日 12:07:41

    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种崇高性集中体现在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所凝结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基于道德和良知的不图回报的精神,一种自觉自愿奉献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从2008年我们看到 ,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这种精神便会熠熠生辉:抗震救灾,志愿者冲在第一线,将坚强和温暖带给灾区人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从最细致的工作入手,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以真诚的微笑服务赢得了世界各国宾朋的高度赞誉。

    首先,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国际志愿服务的历史已近百年,它起源于最初的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救助活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勇敢者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场和大后方,中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是谱写了一曲志愿大军的壮歌。在和平时期,世界各地的志愿服务事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志愿者身上所洋溢着的自我牺牲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执着追求,深受敬仰和称颂。

    其次,我国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自愿、无偿为前提的志愿精神,引导着我国大批志愿者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适应了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再次,志愿服务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志愿精神能唤发人民群众关心社会的热情,从而通过社会参与,贡献个人资源、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实践对社会的责任。经济发展并不是评判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包括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也是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志愿精神具有利他性,不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贡献个人的力量,也可以让群众从服务中体验到个人和整体发展的利害关系,从而养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使社会成员关心和愿意投入到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之中,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保护和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宣传各方面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和认同。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经常性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宣传文化站等多种途径,加大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奥运会把我国志愿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还应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理念,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要求真务实,坚持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借鉴这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做法,利用大型社会活动的有利契机,开展志愿服务。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强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专业性指导,提高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志愿者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有效作用。

    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和完善保障体系。志愿服务是公益活动,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而要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保障体系。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纳入测评体系和考核指标。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和实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时,要体现志愿服务的要求,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行为,防止因具体政策不当挫伤人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要建立人性化的志愿者激励机制,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者。要为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的基本保障,把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第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立足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文明委要加强统筹,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文明办要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认真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形成推动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完善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制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