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视点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聂振邦

浏览字号: 来源: 求是 2008年第10期(总479期) 5月16日出版 14:01:50

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次写入党的重要文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粮情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去年以来,由于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供求趋紧。同时,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粮价居高不下。这使我国粮食市场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历史经验证明,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是保证市场价格稳定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是当前一项尤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从国内粮食供求总量看,2007年我国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应是有保证的。但从长远看,我国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总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受资源条件的约束,今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的难度逐渐加大,保持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基本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看,2007年我国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粮食薄弱地区的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在品种结构上,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为产略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由于近年来工业消费增长较快,玉米将由供多于需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需要通过部分进口解决。在区域布局上,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余粮较多;7个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下降,缺口较大;11个产销平衡区粮食缺口有所扩大。近年来,虽然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增加,但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需要进一步优化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

从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粮价的不确定性加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1.1亿吨左右,其中小麦产量6.0亿吨,粗粮10.8亿吨,稻米4.3亿吨。谷物总产比上年度增加5.3%,本年度消费量预计达到21亿吨,比上年增加2%,加上上年度粮食结转库存下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将近20%,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为30年来最低值。由于石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近年来生物燃料工业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的需求大幅上升,一些粮食和油料生产国采取增加出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粮食和油料出口,加剧了全球粮食供需失衡,使国际粮价维持在较高水平。

面对这样的形势,粮食部门必须按照中央关于“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和“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油市场供给与价格稳定。但也不容讳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必然对我国粮食的供给与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大我国保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把握调控目标和时机,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切实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要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点扶持东北地区大豆、华北黄淮海地区花生和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籽生产,加强油料品种研发,促进油料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油料产区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油料生产条件,落实油料良种补贴,提高油料比较效益,增强油脂的国内供给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挖掘小品种油料的生产潜力,南方山地要扩大茶油和木本油料生产,努力开拓食用植物油源。

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障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供给。当前要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合理安排最低收购价小麦和稻谷的销售数量,做好中央储备玉米向主销区、饲料工业发达地区和养殖大省的投放工作。进一步落实中央储备玉米增储工作,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粮油储备体系。继续做好最低收购价小麦向库存薄弱地区的移库工作,增强供给能力。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建立对规模以上企业的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信息和科学依据。切实保障大中城市和敏感地区粮油的有效供给,确保货源充足、质量安全。要在抓好粮食宏观调控重点的同时,着力健全粮食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远近结合、综合配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调控及时、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服从和服务于粮食宏观调控需要。要着眼于既搞好即时调控又注重预先防范,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运用经济杠杆引导粮食市场价格保持合理水平,防止粮食市场和生产出现大幅波动。当前,储备粮的轮换要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主要目标。准确分析市场价格走势,注意把握好轮换节奏,避免集中轮入影响粮价上涨,各级储备粮企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服务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加强中央、地方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推进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加强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储备粮在宏观调控中的吞吐调节作用。

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切实增强调控市场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国家要求和有关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适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各地特别是主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与主产区的粮食产销衔接,改善库存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及粮食应急需要,落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京、津、沪、渝等大中城市及敏感地区,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数量,保证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去年我国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今年初南方地区又遇到雨雪冰冻天气,要积极组织粮源,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系统,细化和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收购质量标准。一方面,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指导和督促各类企业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同时,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合理进行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和移库的出库工作,保证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顺利进行;继续发挥多渠道收购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

着眼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效率。认真实施《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建设的指导与扶持,逐步完善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支撑、统一远程交易网络为平台、规范运行机制为核心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发挥其配置粮食资源和服务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发展建设的指导与扶持,根据当地粮食消费需求和结构状况,做好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场内粮食质量监管,保证居民粮食消费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认真落实《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健康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革改制、做大做强,继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规范粮食经纪人行为,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

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强粮食队伍建设,健全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推动监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发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统计制度和库存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规范粮食经营行为。做好粮食收购特别是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储备粮油库存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完善监管措施,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切实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围绕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健全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建设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改善和提高检验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粮食质量与卫生检验能力。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