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人大制度

协商民主的若干基本问题

万其刚 李春华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9月10日 13:16:52

    [1]Joseph M.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eds. by Robert A. Goldwin and William A. Schambra,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Enterprise Insitute, Nov.1980, pp.102-116.但有论者指出:莫奎尔(Merquior)应该是在1980年之前即已使用“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来概括卢梭的民主思想。见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编选说明,第1页。

    [2]转引自[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载[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转引自[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载[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乔治·瓦拉德兹,何莉编译:《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5]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著,谢宗学、郑慧文译《商议民主》,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7页。

    [6]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载[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8][]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10]戴维·米勒:《协商民主不利于弱势群体?》,载[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著,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1]俞可平:《协商民主: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116

    [12]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载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该论者之前将协商民主界定为治理形式,即“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见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年第830;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13]乔治·瓦拉德兹著,何莉编译:《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14][]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9页。

    [15][]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6]有论者所指出:“民主走向协商,表明人们在持续关注着民主的真实性:在多大程度上,民主控制是实质性的而不是象征性的,而且公民有能力参与其中。”见[]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7]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8]向玉琼:《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提升》,载《理论导刊》2007年第4期。

    [19]李思然:《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

    [20]这是政治学特别是西方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确切地说应当是正当性,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并接受一个政权的管治。见房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八个观点》,载《求是》2009年第22期。

    [21][]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22]李君如著:《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23]参见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87页。

    [24]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2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830;杨雪冬:《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可以相互替代吗?》,载《解放日报》2009323

    [26]杨雪冬:《推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发展》,载《陕西日报》2009325;另见杨雪冬:《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可以相互替代吗》,载《解放日报》2009323

    [27][]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28][]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30]John S. Dryzek,Deliberative Global Politics,Polity Press,2006.

    [31][]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99页。

    [32][]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3]全美开讲http://www.americaspeaks.org.

    [34][]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5]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载《文汇报》2006727

    [36]李龙:《论协商民主——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第34页。

    [37]沈开举、郑磊:《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比较研究》,载罗豪才主编:《软法与协商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38]李君如著:《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155页。

    [39]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载《人民日报》2006717

    [40]杨雪冬:《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可以相互替代吗》,载《解放日报》2009323

    [41]此外,还有多种译法,比如审议民主、审议性民主、慎议民主、商议性民主、审慎的民主、审辩(慎辩)熟虑的民主、商谈民主等。

    [42]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编选说明,第7页。

    [43]见陈剩勇、何包钢主编:《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44]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编选说明,第7页;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830

    [45]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载《人民日报》2006717;另见罗豪才主编:《软法与协商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5页。

    [46]张淑君、舒晓南:《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让民主造福中国》,http://www.people.com.cn,访问日期:20081110

    [47]“这种恳谈模式也可以称为协商式民主的中国农村版。”见朱俊瑞、赵宬斐:《浙江基层民主的本土化累积及创造性转换》,载《浙江学刊》2012年第5期,第128页。

    [48][]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5页。

    [49]中央编译局的比较政治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中央党校和北京大学已经为这种创新颁过奖。见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年第830

    [51][南非]毛利西奥·登特里维斯著,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52]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39页;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53]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载谈火生译:《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54]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第147页。

    [55]乔恩·埃尔斯特:《市场与论坛:政治理论的三种形态》,载[]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另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5页。

    [56]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57]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第99页。

    [58]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虞崇胜、王洪树:《协商民主的价值优势和实践困境》,载《珞珈政治学评论》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69页。

    [59]乔治·瓦拉德兹著,何莉编译:《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另见[]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60][]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16页。

    [61]贺龙栋:《协商民主的理论诘难与现实挑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62]克里斯蒂安·亨诺德:《法团主义、多元主义与民主:走向协商的官僚责任理论》,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0页。

    [63]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64]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65]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6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67][]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译后记,第326页。

    [68][]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69]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学习时报》2006830

    [7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页。

    [71]见吴大英、任允正、李林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72]见汪全胜著:《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73]见汪全胜著:《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7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