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人大制度

人大新闻特点琐谈

沈掌荣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10月13日 16:58:19

    

    先要说破题目。人大新闻是指与人大制度相关的新闻,特点是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一些独特之处,琐谈是指一些琐碎之见。

    新闻学很年轻,被一些人称为“新闻无学”,人大新闻的学问就更加稚嫩和不完善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大制度的建立,但它比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晚了五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大系统既无媒体又无新闻专业人员,新闻工作比较薄弱,主要是代表大会的会议报道。后来好一点,也是“大会倾盆大雨,平时久旱不雨”。新闻局建立于1987年,成立时只有编辑动态和筹备新闻发布会两项工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刊物、办网站,都是上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的事了。以人大自己为主成立大会新闻中心,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琐谈一下呢?这是因为要推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绕不开这个问题。

    自己做过报纸、新闻局、协会、网站工作,前后四十多年,接触和参与了人大各类新闻活动,有点实践和体会。下面琐谈人大新闻八个特点。

一、  内容广泛,是新闻富矿。

    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各级人大代表近300万,分布在各行各业、全国各地各民族中,非常广泛。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监督、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其新闻往往重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公开制度,有利于广泛传播。人大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具有贴近性。以上的广泛性、重大性、公开性、贴近性等等,决定了人大是新闻富矿而且是优质矿。

    以往有一些顺口溜,如:“说了白说,白说也要说”;“年龄大不要怕,还有政协和人大”;“天下人大是一家,就是没有爹和妈”等。它所含的“橡皮图章”、“二线养老地方”、“没人管”等误解,与人大新闻没有很好开挖新闻富矿是有关系的。忽视人大新闻富矿,颇有点像美国西部淘金热中有眼不识门罗金矿的故事一样,令人深思。

    当然,富矿、优质矿不等于露天矿,不等于俯首即拾。大力开挖、深挖巧挖人大新闻富矿,应当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和人大工作者的责任。新闻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也一定会得到回报,河北日报娄珍须写《解开疙瘩绳自直》就是一例。

二、  政治性强,要把握好导向。

    人民当家作主的人大,时时处处关系着政治,由此产生的新闻,有极强的政治性。例如选举国家领导人、通过成立省级行政区的决定、通过法律,都是重大政治问题,绝不可随意报道。如报道我与西方国家会议交往时,说“两国议会间”就大错了。我国人大和西方议会至少有四点不同:第一、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西方议会是立法机关;第二、人大与一府两院不是平等行权的,西方议会和行政司法机关是平等的;第三、西方一些议会通过法律后,宪法法院可以阻止,而人大就没有这个问题;第四、人大闭会期间常设机关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西方议会不设常设机关并经常开会。其他如说“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议行合一”是我国人大制度的原则等,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人大新闻特别是会议新闻,是很庄重严肃的。把人大新闻边缘化、花絮化、娱乐化,也是没有把握好导向的表现。追求明星效应、轰动效应、猎奇效应,是很要不得的,说“狗咬人不是新闻,如果是新闻的话必须名狗咬名人”,说“人咬狗也不是新闻了,要人狗一起咬才是新闻”等等,试图用在人大报道上,更是非常错误的。

三、  准确性要求高,容易出现硬伤。

    新闻必须真实,它包括报道事实、反映本质、揭示方向。准确性是真实性的一部分,它包括逻辑、用词、分寸、版面(镜头、时间)等。人大新闻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就特别需要注意它的准确性,有时候一个错别字就可能形成“硬伤”。法律规定我国婚姻一夫一妻制,如果“夫”字差一点不出头,就成了“一天一妻”制了,那还了得。对人大程序、法律知识、政治常识掌握不好,写起人大新闻来,常常会“伤痕累累”。

    比如说,“常委会委员们通过了”、“人大常委”、“人大秘书长”、“全国人大法律委主任”、“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作为立法机关的人大”、“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和政治待遇”、“树立人大代表的权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大无权过问”、“人大监督是最高形式的监督”、“人大要开展司法监督”、“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等等,都是错误或不准确的。

    如“常委会委员们通过了”应当是“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首先委员们不是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其次委员不能代表国家意志,会议才能代表。又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因为常委会是以每届五年单独排序的,就不能太笼统了。再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是“人大是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县级以上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再如会议次数问题,应当是全国人大会议一般情况下每年一次,地方人大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再如“人大要开展司法监督”应当是“人大要开展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司法监督是另一码事。再如关于独立审判权和检察权问题,宪法125条和131条规定了两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或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人大是有权监督两院工作的。有人说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叫博士,人大新闻需要这样的“博士”。人大新闻必须要较真,决不能像公司老总给快递员开工资的故事那样粗粗一看就下结论。记者光拿材料写新闻是很危险的。

四、  发展性新闻多,适合深度报道。

    现在我们所用的新闻定义,一般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陆定一在延安时期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发展性新闻”,是相对于以上这段话中的“发生”而言的。因为人大新闻往往已经发生,只是审议、修改、通过等事实变化,所以称其为发展性新闻。

    例如,审议法律草案、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法院报告、检察院报告、专项报告,重点要报道的是审议过程,所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似的改变与发展。再如,选举国家领导人,候选人选举前已提出,新闻要突出选举场面、选举过程、选举结果、得票多少。特别是一些法律条文,一字值千金,需要字字斟酌。一位80多岁老人有儿子进不了孤老院而儿子60多岁无子女进了孤老院的故事,很可以说明法律条文在审议中的复杂性。

    现在的人大新闻存在着重结果轻发展过程的现象,这恰好忽视了人大新闻的特点或曰强项。要深挖人大新闻富矿优质矿,就要写好“发展”过程,这也正是人大新闻适合深度报道的优势所在。

五,公开性程度高,利于广泛传播。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等人大会议及其他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具有极大的公开性,这大大有利于媒体传播。

    人大会议及其他与人大制度相关工作的公开性,决定了人大新闻的丰富多彩性,特别是每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更是迎来二三千中外记者,引来“新闻大战”,谱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好新闻,培养了一批批名记者,创造了一系列新闻表现手段。这种新闻现象今后还将会继续发展。

六、会议新闻多,催生会议新闻精品。

    有个俗语叫“文山会海”,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会议多文件多时使用的。“会议新闻”也是让新闻界长期以来伤透脑筋的事。人大当然也有个精简会议压缩会期的课题。但是,法律规定的一些人大会议,特别是一些重要会议,却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议不同,它是人大行使职权的方式。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还另外规定了可以临时召集会议。地方组织法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并可临时召集会议。法律还对人大的常委会会议召开时间作了规定。而且,人大会议的主体与方式等,与一般会议也大有不同。

    人大会议全国关心世界瞩目,产生出许许多多牵动人心、可圈可点的新闻。这些新闻具有受众人数多、会内外配合好、现场感强、报道形式千姿百态等特点。所以说,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该到人大会议中去。

七、程序性新闻多,利于消息创新。

    程序性新闻,主要是由程序性的内容决定的。在人大新闻中,长长的法律名称、领导人的姓名、必须出现的会议议程等,决定了要写程序性新闻,一般往往是消息。

    现在有一种批评新闻程式化的说法,叫“消息老化、评论套化、通讯长化、摄影格式化”。写程序性新闻如何防止“消息老化”确实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首先,写程序性新闻应当不错、不漏、有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错才不会误人子弟,不漏才不至于片面,有内容才可防止空话多多。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要突出内容,特别是实质性、关键性内容。

    我们不提倡“反常”新闻,但应该在寻常之中突出不寻常的内容来。“寻”在古代是八尺的意思,“常”为“倍寻”一丈六。古人把平地上的两者间长度称为寻常,但竖起来就不寻常了,所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三打老赵”、“翻面唱歌”、“咬眼睛”之类的笑话式脑筋急转弯,兴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变换角度、创新结构、突出亮点、抓住新异,就能写好此类人大消息。

八、写作方法特殊,冲击已有新闻体裁的限制。

    从消息写作看。一个是“五个W”缺项多。一些法律条文、审议发言、任免名单等消息,“五个W”常常不全。另一个是倒金字塔式新闻大大减少,如人员名单、发言摘登,经常头尾同等重要。

    从通讯写作看。座谈、谈话、现场特写多。人大新闻中一些复杂过程、必要背景、现场气氛、人物特点等,很适合通讯发展成长,前20届人大好新闻评选出好新闻三千多篇,近一半是通讯。

    从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看。现场直播、与受众及时交流、零秒新闻的广泛使用,也为第三、第四媒体创造了有利空间。

    我的琐谈,充其量是一些体会。以上八点如果称得上“八点道理”的话,也只是“沈说八道”甚至“胡说八道”。鲁迅有言,无端地浪费他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对不起大家了。

(作者是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顾问、中国人大网顾问)

责任编辑: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