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人大制度

如何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粮食安全专题询问国家九部门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 2010年第17期 14:32:34

    今年的年景不好,频发的大旱大涝致使我国全年粮食丰收尚存较大变数,加之国外市场不利因素的增多,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关键时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专门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就此重要内容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和西大厅分别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了专题询问,以此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监督。

    受吴邦国委员长的委托,华建敏副委员长和周铁农副委员长分别主持了两个联组会议。在审议中,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和其他2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发表了审议意见,并就20多个重要问题提出询问。委员们在充分肯定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同时,更是对粮食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询问,问题涵盖耕地、农民、水资源、科技支撑、财政金融、外部环境等众多事关农业健康、有力发展的内容。

    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粮食局等九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认真、仔细地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在诚恳、积极、融洽的氛围中,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提高种粮积极性

    粮价如何,种粮成本怎样,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年来,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还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但种粮比较效益下滑,种粮不赚钱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成为种粮农民的一块心病。

    孙文盛委员对此十分担忧。他说,目前,我们面临着种粮不如种树、不如种菜、不如种草,更不如“种”楼房,这就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引起了很多委员的共鸣。尹成杰委员指出,我到粮食主产区调研,大家都反映,粮食生产的效益还在逐年下降,特别是玉米、稻谷、小麦的效益连年下降。所以,一些地方出现粮食副业化、农业兼业化、现代农业建设边缘化的苗头。

    因而,如何进一步加强惠农、强农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成为委员们提问的焦点。“国家将如何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措施,将如何保持强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更好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马福海委员第一个发问。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回答时也坦言,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比较大。“今后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他具体解释说,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粮种直补、农机具直补等,这方面的补贴力度加大,直接受益的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多种粮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农民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可以降低种粮成本,这也是稳定收益的一个来源。”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一方面,在很多委员看来,地方政府抓粮重农的积极性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央连续发了不少‘一号文件’。我们到各个地方去了解情况后感到,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一号文件’当成‘一号工程’来抓。”李乾元委员说,这其中原因众多,从经济效益上看,种粮食不能给地方增加多少财政收入,这对粮食主产区影响很大。金硕仁委员也持这样的看法。他说,粮食大县财政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的制约。

    那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下一步将巩固完善现有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财力弱等实际情况,加大向粮食主产区政策倾斜。”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首先,在中央财政总体制度安排上,加强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并在转移支付中充分考虑面积、产量、财力等因素,使他们能够在农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方面和本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能够赶上来,能够至少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更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张少春进一步回答说,还要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支持主产区加大粮油收储体系建设;到明年全部取消粮食主产地区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资金。

    落实好两个“最严格”

    为保护耕地,国家颁布了两个“最严格”制度,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这也是委员们在询问中频频提及的内容。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在杨邦杰委员看来,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优质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但他发现,这些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的粮食生产格局,传统的“湖广熟天下足”,变成了北粮南运,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产粮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从对比多年的遥感图像可以看到,传统的产粮区、特别是水稻产区,许多地方都变成了城市、开发区和高速公路。

    在全国多个省区调研回来的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王云龙也疾呼,土地资源的约束增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世界排名126位。他建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禁搞耕地跨区域占补平衡,杜绝多占少补和占优补劣。”他语重心长地说。

    面对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不少委员就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向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发问。“国土资源部报告中写到,11年来已经连续保持了占补平衡,但是为什么耕地还在不断减少,还有占优补差的问题。”杨邦杰委员说,下一步有什么办法做到真正的占补平衡和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如水稻田不再减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回答时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和灾毁的耕地还是实现了占补平衡,但是耕地总量确实出现了减少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占了退耕的大头,从耕地减少的走向看,应该说大多具有合理性。但他也认为还是存在诸如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后备资源有限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王世元说,国土资源部门将严格坚持两个“最严格制度”,采取五项措施应对,即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的力度;把相关的目标考核、督查检查的情况,及时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探索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抓紧修订土地管理法。

    王世元刚回答完,严以新委员就接上了话茬,而他谈的问题也是关于耕地的。“谈粮食安全肯定要谈耕地面积,我们到底有多少耕地?”针对部分地区的土地统计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严以新委员希望得到详细的解答。

    “依照法律规定,我们在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每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据2009年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现在耕地面积是1827亿亩。”王世元答道,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土地信息难以满足需要,国务院从2006年开始部署,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这次调查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作为支撑,给调查的真实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大农业投入

    截至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六年增产,自2007年起更是突破了10000亿斤大关。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多农业工作者眼中,这是一个骄人的成绩,但也意味着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没有更大的投入是不行的,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科技。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资源贫瘠的以色列更是达到了90%

    如此大的差距引起了委员们的高度关注,询问也由此展开。“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实施过程当中,基层的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吕薇委员就此向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提问,请介绍一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情况。

    “从2005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组织下就专门制定了一个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就是‘30号文件’,应该说做了大量工作。”危朝安在回答时提到,农业部门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等三方面来推进此项工作,并还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听完危朝安的回答后,很多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个老问题,现在比较薄弱。”熟悉农业工作的刘振伟委员说,根据农业部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问卷调查,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致使农业技术推广缓慢。身为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的邹萍委员对此深有感受,她说,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财政自给率非常低,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科技推广机构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待遇低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为此一些委员建议,由政府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并在经费、编制上给予保障。

    与科技相比,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同样重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其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吕薇委员十分看重水利设施,而最让她牵挂的还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最终要通过那些到村、到户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建设好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是发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作用的一个重要保障。”吕薇委员认为,小水利关乎粮食大安全。因而,农业部门作了哪些工作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便成为她提出的又一个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但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也承认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还存在着历史欠账比较多、建设标准偏低及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管理权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说,近年来,水利部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探索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新机制。主要思路是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充分发挥受益农户筹资投劳、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另一组联组会议上,农民出身的郭凤莲委员直问水利部门,如何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回答问题的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详细说,将继续加大小农水专项资金投入的规模,提高中央补助的比例,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统筹各种资金,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的工程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产权和责任。

    高度关注外资

    外资已经进入了我国农业以及农业上下游产业,这引起了很多委员的担忧。“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朱永新委员说,近年来,外资进入我国农业尤其是种子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形成了大军压境之势。他引述专家的话说,外资大举入侵,一是可能会弱化我国对农业产业的控制权,二是会挤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三是会削弱我国国际竞争能力,四是会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胡彦林委员也表示了这样的忧虑。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防范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带来的危险?我们是不是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外资进入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领域的审批和监管的机制?是否具有外资可以进入农业领域的具体规划和明细目录?”两位委员分别就此提问。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和彭森在回答时均提到,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营理念和资金,有它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很大的隐患。据他们介绍,国家已经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开发生产,大豆、油菜籽、食用油籽加工等列入限制类,必须由中方控股,下一步还要根据实际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加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加强在关键领域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规范外资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彭森特别提到,将抓紧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内容包括重要农产品方面。同时,将积极地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培育我们自己的良种,包括水稻、小麦。(记者 梁国栋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